(圖片來源:Pimlico Badger https://flic.kr/p/4osLty)
自馬克思將主僱關係界定成勞動力的買賣行為後,勞資間的互動,就好比零和賽局,一方得利將使另一方受損。長久以來因兩者力量懸殊,
勞工政策多從保護弱勢之觀點研擬,旨在維持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全球化」讓企業得以選擇到法令規範寬鬆的地區設廠,進而避開官方及工會之限制。景氣好壞也會影響勞資雙方的議價位置,可知勞動政策的調整與經濟發展關連密切。時值臺灣轉型之際,任命一位深諳產業變化趨向的勞工首長,未嘗不是項變革,重點是領導者要如何在就業、勞資關係及勞動條件保障等議題充斥的環境中著手。
在華爾街金融風暴及歐債危機後,各國青年就業問題惡化,臺灣也無法置之度外,太陽花學運正是少年頭家對「青貧」憂慮的反應。然而造就「工作貧窮」之因,
低薪只是表象,實為「勞動彈性化」所造成。
為了提高產品
競爭力,若無新功能或服務,企業只能打價格戰。原物料省不來,自然採行人力支出繜節之方,因此將非核心業務外包,或是進用部分時間工作者、派遣工,透過減少調薪與福利,達到成本控制目標,所以勞工團體才會提出「反低薪、禁派遣」之訴求。
但低薪沉痾難以靠調升
基本工資解決,一則基本工資僅是保障勞工收入的最低標準,適用者未足就業人口之兩成。二則政府無權強制雇主必須與員工分享營收成長的果實,因此當資方集體退出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時,當局也只能擇日再議。顯見唯有透過勞資協議,才是最符民主精神之途徑,是以勞動部首應強化工會協商能力,建議擴大「勞動權益基金」使用範圍,延聘專家組織團隊為工會把脈,或派駐專人協助工會業務再造。唯有改變世人對工會的刻板印象,才能使其成為真正的勞工代言人。
再者,明令禁止派遣,就能避免「窮忙」嗎?此舉恐使得企業改用實習、工讀,或其他名義甄補人力,甚至減少僱用或外移,因此歐洲國家改要求企業必須遵循「同工同酬」標準。即便是打工族只要任職滿一定期間,與正職人員一樣享有年休,以維護受僱者之權益。
以往面對青年就業問題,多從強化工作技能;提供誘因鼓勵企業增加聘僱;或鼓勵創業的角度去思考。陳部長不妨運用過去推動產業發展之經驗,配合經建措施,以勞動力發展署培養的世界技職競賽冠軍為號召,作為「職業訓練」產業化的本錢,試著結合觀光工廠,規劃職訓旅遊套裝行程,招攬東南亞青年來台學藝,進而把就業市場的餅做大。此舉既可創造新工作,又能激勵國人持續打拼,以站穩技術領頭羊的地位。
勞動事務經緯萬端,受僱者的福祉難以靠「不加薪就加稅」爭來。相信學環保的人更懂得平衡生態的道理,善用行政團隊提供之專業意見,借重外部專家評估政策,強化與民溝通,政務推展得宜,勞工就有靠山。
(本文曾刊登於2014/08/26聯合報A14版民意論壇,原標題:資方缺席 勞動部長如何回應)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