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育界掀起了一股「退場」的風暴,許多高中職、大專校院,尤其是偏遠地區的私立學校受到嚴重的衝擊。這股風暴的源頭是因受到「少子女化」的影響,學生人數急遽下降,導致學校招生不足,而許多私立學校是依賴學雜費的收入做為學校經營的主要財源。生源不足,財務無法負擔,有極少數的學校甚至連教職員工的薪資都無法發放,教學品質受到嚴重的打擊,但受害最深的還是受教的學生了。
由於部分的私立大學招生嚴重不足,教育部對外宣稱,政府正式「啟動」私立大學「退場機制」,只要符合學生不滿三千人且註冊率低於六成、評鑑太差、積欠薪水、違法等任一個項目,教育部都將專案列管,要求改善;若輔導無效,即啟動退場機制,強迫學校停止招生,退出教育現場。
少子化不僅對大學造成嚴重的衝擊,對高中職招生影響的嚴重性更為深遠,以今年為例,招生缺額高達六萬六千兩百七十六名,創下歷史新高。以台灣的首善地區基北區為例,私立高中招生率僅有百分之十七、私立高職則只有百分之七,連一向搶手的公立高中職都出現嚴重缺額的現象,國立基隆高中今年核定十四班,只報到七班,基隆女中、基隆海事都將減兩班因應;而偏遠地區就更嚴重了,如花蓮玉里高中今年改名的「電子商務科」,招生竟然掛零,實在令人傻眼。
「少子女化」浪潮先衝擊國中小,但因國中小大多為公立學校,且「小班小校」一向是社會所追求的目標,利用這個契機,縮小學校規模、降低班級學生人數,只要不藉機刪減教育投資,反倒是提升教學品質,達成「小班小校」、「帶好每個孩子」的良好契機,但對私立學校占有達一半比例的高中職以上學校,「少子女化」若不能妥為因應,絕對是個災難。
「少子女化」浪潮的衝擊並非始自今日,教育行政主管機關未能洞燭機先,在經建會、內政部提出生育率將大幅下降的預警時,就開始研擬相關的預應措施,實在已錯失了因應的「先機」,如今,當「少子女化」海嘯已開始衝擊且日漸嚴重之時,卻未能提出其他的積極策略,僅提出「退場機制」作為因應對策,不僅過於消極,而就所研擬之「退場機制」內容而言,要發揮效力,還頗讓人擔心。
面對著因「少子女化」而引起的大學生源不足,教育部常以缺多少學生就補多少境外學生的思考模式當作對策。如預見一百零五學年大學生源將減少五萬餘人,因此就以多招收五萬名外籍生為因應。但分析外籍生的來源,大多來自東南亞,許多學生尚需給予獎學金方能前來就讀,而且多選擇公立或設立時間較為悠久的私立大學,對需求學生孔亟的中後段私立大學,幫助不大,且甚至可能帶來額外的財務負擔。而各校殷切期盼的陸生,由於台灣認可的大陸高校不多,且有「三限六不」的拘束,大陸也祭出了「八省市」、「二本線」以為對應,想在短期內有大量陸生來台,顯然並不樂觀。
「少子女化」的海嘯目前僅是前簷而已,緊接而來的,將是更嚴峻的考驗,最近有人建議「大學關一半,問題少一半」,但不要忘了,大學的創辦要投入多少的資源與人力、物力,而又有多少教師要在此安身立命,豈可讓她說倒就倒。是以,教育部應更積極地提出具體的救亡圖存政策,不能僅消極地以「退場機制」為因應而已。
面對這樣嚴肅的問題,教育行政機關不能再坐視不管,縣市政府應提高正式教師員額,中央政府則協助覓得所需的財源。政府應深切了解,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教育投資是國家未來的投資,現在不做,以後就會後悔!
(本文已刊登於2013.09.17人間福報第5版國際/兩岸「百年筆陣專欄」)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