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自由化、市場開放、國際接軌的目標,政府積極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成立,以恢復
台灣經濟活力,並塑造加入
TPP的條件。其中,國際健康產業即為示範區的五大示範產業之一。當然,更多人擔心國際健康專區可能會排擠國內醫事人員就業、縣市資源分配不均及階級化的疑慮,但這些都不是問題。
在排擠國人就業的影響上,目前國際健康專區初步規劃以二百床醫院為主,僱用外籍醫師不會超過一百人,相較於國內四萬多名的醫師,不到○‧二五%,衝擊相對有限。其次,外籍專業人士未來僅限於專區內任職,亦可將衝擊降至最低。
在縣市資源分配不平均的影響上,由於示範區特別條例一旦通過後,除中央單位可以申設外,亦開放地方縣市政府申設示範區,北、中、南部均可申設,有助於區域平衡。
至於在階級化的疑慮上,台灣係先推動全民健保,先照顧民眾權益,再推動國際醫療、健康產業園區。不像泰、馬在沒有健保之前即推動國際醫療,致資源集中私立的國際醫療醫院,產生資源分配不均問題。中國大陸雖有健保,但種類多,保險品質不一,也有階級化的差異。反之,台灣健保單一種類,掛號亦接受同一醫師,沒有差別待遇,且專區內醫院不特約健保,沒有階級化的顧慮。
國際健康專區的推動,就產業、區域平衡及階級化的衝擊小,反而可以促進投資,帶動醫療產業的關聯效果,提升醫事人員薪資,紓解全民健保虧損壓力;並對增加就業機會、薪資成長及所得分配有正面的影響。此外,亦能發揮進口替代,及維持對大陸相關產業競爭優勢的效益。整體而言,推動國際健康園區的效益大於成本,也為處於財務困境的國內醫療服務開啟一扇明窗。
(本文轉載於2014年3月31日聯合報論壇)
(本文謹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