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理財中心」,時機到了。7月11日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在金融總會宣示,推動亞太理財中心,並要求銀行局、證期局、保險局全力規劃。金融業者宜即早準備,尤其掌握下一步目標是陸客,打造
台灣理財之旅。
從2008年來
兩岸關係解凍後,
兩岸交流漸趨頻繁,以大陸居民來台人數為例,2008年只有32萬人,到了2013年就成長到287萬,不僅差了近9倍,更創下歷史新高,外界估算創造了123億的外匯觀光收入。然而在2013年陸客來台目的,觀光最為主要,共計226萬人次,佔了總數將近八成,第二多的是「其他項」,比率約為13%,第三、四項目則為醫療、探親,分別為3%、2%。數據顯示,多數陸客來台只為觀光,不同目的較少,創造效應有限,甚為可惜。
有鑑於此,增加陸客來台目的,讓陸客效應延伸擴張,理財、醫療皆是可以考慮的面向。陸客理財可以分食國際財富管理商機。香港、新加坡金融環境開放,國際化程度高,先前陸客理財集中兩地,台灣要和兩地競爭,須鬆綁更多限制,才有吸引力,以下分別提出4項建議:
首先,適度放寬金融商品限制範圍。目前境外金融中心的銷售商品範圍,集中在非新台幣商品。3項特定商品須主管機關核准,分別是「連結標的為國內利匯率商品」、「計價幣別為新台幣商品」、「投資範圍涉及新台幣計價之商品」,顯示新台幣相關商品,主管機關採較嚴謹的控管。然而,要吸引陸客投資,金融機構必須有獨特商品。若主打人民幣商品,商品項目不如香港種類繁多,境外商品的數量與種類,更難與星港相比。因此適度放寬限制,讓國內金融機構,設計專屬的特色商品,協助金融創新。建議主管機關應和業者座談,尋求新台幣相關商品的共識,幫助金融業者了解商品限制項目,並簡化申請程序,創造更多特色商品。
其次,嚴防新興業務殺價競爭。陸客理財主打衍生性商品、基金與投資型保單。商品非台灣特有,陸客也能從香港、新加坡金融機構購得。短期間,國內金融機構甚至會壓低手續費,取得更高市佔率,但殺價競爭一旦過度,就會使得服務價值低估,不利產業長遠發展。寶島債業務初期曾發生過低價搶客事件。因此隨著業務放寬,應以行政手段遏止此風。建議主管機關可以分階段管理,針對不利產業發展的殺價行為,先給予行政指導,若仍未改善,再限縮業務範圍,敦促產業正常發展,避免惡性競爭。
第三,陸客理財營運主體是境外金融中心,但已經上路的OBU、OSU,營業項目重疊頗多,要專業分工,還是資源整合必須事先規劃,否則恐怕落入相互競爭局面。從顧客角度出發,一站購足型態較為合適。高資產理財客戶著重服務,服務除了客製化之外,便利性更是重點,如何花最少時間、成本,完成多項金融服務也是關鍵之一。
尤其國外私人銀行做得到一站購足,台灣也必須做到。目前境外金融中心產品線,仍未齊備。保險業務著墨較少,隨著OIU草案出爐,送交立院審議,保險領域才會有較明顯的方向,建議主管機關可以考慮,讓OBU、OSU先行發展保險商品,建構完整的服務網絡。
最後,財富管理是全球化的業務,有緊密的跨國產業連結,台灣要爭取亞太理財中心,必須從區域思考,不能單從自身角度規劃,完整配套設計是重點。
建議政府把運作層級拉高,設立亞太理財中心整合小組,納入財政部、中央銀行、經濟部等單位,並定期考察評估。在稅務上,財政部設計有效的租稅優惠;在資金移動上,央銀須鬆綁部份外匯管控;經濟部,促成金融機構與旅遊業合作,推出多樣化旅遊行程。如此才能透過陸客旅遊,輸出完整金融服務,創造更大效應。
(本文刊載於2014年8月6日工商時報)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