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四年七月十五日,金磚五國領導人在巴西舉行的第六次高峰會議做出重大宣示,決定共同成立名為「新開發銀行」(New Development Bank,NDB)的金融機構,爭取在國際金融體系的話語權,同時挑戰當前由歐美主導的世界銀行(World Bank)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所建構的全球金融體系。
新開發銀行初期將由五國平均出資,分攤五百億美元的資本額,最終規模則設定為一千億美元。首任銀行總裁由印度推舉、任期五年,接下來由五國輪流出任,總部則是設在上海。在宣佈成立新開發銀行的同時,五國領導人也決定設立一個仿效IMF的「應急儲備基金」(Contingency Reserve Arrangement,CRA),初期資本一千億美元,中國出資四一○億美元最高,巴西、印度和俄羅斯各出一八○億美元,南非五十億美元。
對於金磚五國創設新開發銀行的舉動,其實並不令人感到意外。因為自二○○八年金融海嘯以來,金磚五國就一直批評,由歐美等已開發國家主導的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並沒有給開發中國家足夠的投票權。換句話說,就目前全球發展的趨勢來看,金磚國家人口約佔全球四十三%,經濟產出也佔全球二十%左右,全球貿易額則佔有約十七%,重要性與日俱增,但是世銀和IMF由歐美把持,世銀總裁通常由
美國指定,歐洲國家則推選IMF總裁,這對經濟實力日益茁壯的新興市場國家來說,相當的不公平。新開發銀行及應急儲備基金的設立,可說是新興市場國家對於當前全球金融體系的一個反撲,也代表著開發中國家強烈要求改革現有國際貨幣體系的訴求。
新開發銀行及應急儲備基金設立的目的,除致力於資助開發中國家所需的基礎建設基金外,也是想為開發中國家建立一道穩固的防火牆,增強抵禦金融危機的能力。面對這樣的趨勢,
台灣應如何自處並加以因應?
一、積極與亞洲各國建立區域匯率協調機制。建立正式的區域匯率協調機制,除可減少匯率變動的不確定性、促進亞洲各國經濟金融穩定外,還可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區域內貿易與投資成長。尤有甚者,更可進一步防範金融危機的發生。此次金磚五國建立新開發銀行及應急儲備基金就是一例。若是台灣可加入區域匯率協調機制的保護網下,除可降低匯率波動的不確定性,更可提升抵禦金融危機的能力。
二、積極加入東亞區域換匯機制。目前亞洲地區的換匯機制就是清邁倡議多邊化協議(Chiang Mai Initiative Multilateralisation, CMIM),此協議目的是建立一個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同時透過貨幣互換,向面對國際收支和短期流動性困難的經濟體提供資金支持。參與協議之成員有權根據協議規定的程序和條件,在其出資份額與特定借款乘數相乘所得的額度內,用其本幣與美元實施互換。此就如同此次金磚五國成立外匯存底庫一樣,自己建立穩定匯率的安排機制,而不必外求於人(IMF之類的國際組織)。
但是,基於國際政治考量,目前台灣並無法加入此東亞區域換匯機制,因此當面臨金融危機的衝擊時,大多僅能依靠自身的外匯存底加以因應,此除不符當前國際潮流趨勢外,也易引起國際投機客的狙擊,造成外匯存底大量流失,進而引發金融市場的動盪不安。是以,為防範未來金融危機的可能影響,政府實有必要思索如何積極融入東亞區域換匯機制。
(本文刊載於2014年8月8日台灣時報)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