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幾年中,台灣的外匯存底累積數有愈來愈多的趨勢;由於許多人對於外匯存底的內容不甚了解,而外匯存底的大量增加,常會讓國人產生一種經濟好轉,人民所得增加的錯覺,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外匯存底是一國的國際準備金,因此,外匯存底的多寡可視為是一個國家之國際支付能力的指標,但其對先進國家與落後國家的重要性卻不盡相同,因為先進國家的貨幣本身就是一種強勢貨幣,因其貨幣可在各國流通,而若其在各國金融市場中流動較為快速,亦可稱其為熱錢(hot currency),因此,這些擁有強勢貨幣的國家,通常不必有太多的外匯存底;而落後國家的貨幣一般很難在國際上流通,而這些國家為了政治利益,或為了其本身經濟發展上的考量,通常必須有大量的外匯存底以資因應。在此情況下,美英法等先進國家的外匯存底可能比大陸、台灣等經濟相對較為落後的國家為少,但這並不意謂著大陸與台灣的經濟條件會比英美等先進國家為佳。
另方面,不妨再來看看外匯存底與熱錢的關係,一般而言,所謂的外匯存底是指一國的中央銀行之國際收支平衡表內的「銀行體系國外資產淨額」各該期間變動數的累積數;若根據中央銀行的定義,所謂外匯存底是指國際準備中之外匯準備部份,亦即一國貨幣當局(中央銀行)用以挹注國際收支逆差時所可動用之外幣資產(但不包含黃金),屬全體國民所有,通常以美元表示,因此,外匯存底可視為是國際準備金。若再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對於外匯存底的估算方法,外匯存底是等於超額儲蓄加上資本淨流入;其中,超額儲蓄是等於國民生產毛額扣除國民消費,資本形成,以及對外的淨移轉以後所獲得的差額;而資本淨流入則是指外資的直接投資與間接投資的總額。
從我國外匯存底的結構中可以發現,由外資直接投資與間接投資所構成的資本淨流入對於外匯存底的影響甚大,由於我國對於外資介入金融市場的限制愈來愈少,特別是政府對於外資介入股市的資金之限制幾乎已完全開放,因此,大部分的外資都匯到國內的股票市場上進行投資或投機,而這筆龐大的外匯並非是政府所可以掌握的,亦非是民間企業所可以強留的,在此情況下,一旦國際或國內經濟情勢發生不利之因素,則這筆具有“熱錢”性質的外匯亦必然會在即短的時間內撤離台灣,在此情況下,若政府不能在事前加以防範,則其對於經濟的發展堪虞。
為了驗證這樣的說法,我們不妨以當前的外匯存底與熱錢之間的動向來加以說明;近期中,由於歐元強勁,美元疲軟,台幣及人民幣等亞洲國家的貨幣均呈現升值的局面,於是國際熱錢大量湧入亞洲套利,亞洲各主要國家的外匯存底預估己達2.1兆元,約占全球外匯存底的八成左右,而外匯存底的增加可能來自經常帳順差,外匯存底帳面匯兌收益,以及外匯存底的孳息等,但若從今年下半年以來,亞洲國家外匯存底增加的速度及外資流入的金額來看,在各國所增加的外匯存底中,日本,俄羅斯,南韓,及台灣的外匯存底分別約增加了199億,194億,114億,以及49億美元,其中,約有一半是來自國際熱錢的匯入。
外匯存底餘額常被視為是國力的重要指標,但在國際金融自由化的今天,熱錢的進出十分容易,因此,外匯存底的多寡並非是判定經濟良窳的最主要因素,特別是外匯存底如果包含了太多的流動資金,則不僅不利於金國金融市場的穩定,且一旦此筆資金撤離,對台灣及亞洲各國均可能帶來極大的衝擊,政府不可不慎。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