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的選舉罩門,傳統上便在於其歷史的包袱與所謂的「中國情結」,而這兩項議題,經過這次立委選戰的試煉,似乎已獲得相當程度的化解。選前民進黨大打「去蔣牌」,企圖激發民眾對舊威權統治的記憶,但無論選前民調或選後結果皆證明,民進黨非但未因此獲利,反而由於操作過當而被反噬。政黨票上「中國國民黨」的正式稱號雖曾讓黨內憂心忡忡,深怕「中國」兩字會使得本土選票流失,因而曾有改名之議,但最後超過五成的政黨票證明,台灣選民對中國的排斥其實沒有民進黨宣揚的激烈。
在「黨產公投」的文宣中,民進黨聲稱如果能取回黨產,國小學生將可享有免費營養午餐,顯然企圖將歷史回憶與現實利益結合。但儘管如此,此一公投案也僅能得到二成六選民的迴響。此一訊息透露,選民更在乎的,已不是歷史的舊帳或空虛的承諾,而是施政成績的比較,就此而言民進黨似乎提不出具有說服力的論述。
如果說「本土與中國」,「民主與威權」是鐘擺的兩端,那當「中國的迷障」與「威權的餘孽」已不被選民認同時,鐘擺便根本失去了回擺的動力。過去,「清廉與金權」曾是鐘擺的兩端,但民進黨執政的八年,卻自己拆卸了這個對比的吸引力;而「制衡防腐」也曾是民進黨賴以坐大的號召,但當深綠的訴求使制衡變成兩極衝突時,選民已被迫選擇「安定」而非「制衡」。缺乏可信的訴求與鮮明的對比,鐘擺如何回盪?
掌控四分之三國會議席的泛藍,未來在推動政策上已無阻力;甚至一如陳水扁所言,就算民進黨未來當選總統,如果拒絕配合國會也可能面臨被罷免的威脅。此一現實,擅於觀察風向的國內外政經勢力,必然早已了然於胸。故而,在政治局勢提前明朗的情況下,國內外資金應已開始佈局未來的兩岸題材,而政治捐獻也會出現西瓜效應偏向馬營。當產業景氣因資金行情而轉趨樂觀,且壓寶風險又大幅降低下,國民黨必是最大的獲利者。謝長廷或許會嘗試返回中道,但這只會強化泛綠選民的疑慮,且決戰前兩月的重大改變,更是兵家之大忌。換言之,立委選戰的大勝不僅不會造成鐘擺效應,反而更有可能形成「遊行花車效應」:當各方人士看到遊行花車如此壯麗,無不希望加入以分享榮耀。
在單一選區制下,國民黨的當選人不乏派系名門之後,有些人擔心,驕兵悍將難以駕馭,未來開議後立院的表現恐將成為總統選舉的負面文宣。此一想法似乎也是多慮,畢竟在選戰的過程中,就算擁有地方基本盤也很難排除馬英九的光環加持。再者,國民黨以在野地位贏得大勝,其民意的代表性更非當年延續威權餘蔭所形成的多數所能比擬。是故,我們可以預見,儘管未來立委的政策影響力因席次減半而大幅增長,但黨中央的制衡能力,也將因超高席次的安全感及強大的合法性而更具威力。
我們不能不憂心的是,當十五年前國會懸殊的政黨比例重現,民進黨會不會再回當年暴力抗衡舊路線?尤其,當民進黨意識到問鼎二○ ○八大位的希望已十分渺茫,為了以小博大蓄積二○一二再戰的實力與題材,國會的亂象勢必被再度複製。故而,筆者深切期待,國民黨應善用其當前的席次優勢與民意期待,建立國會問政紀律與議事效率。未來副院長,甚至院長的選擇,也應以此一考量為基調。如果沒有可信賴的國會與表達國會多數意志的健全程序,就算總統能夠選贏,我們也仍然跳脫不了朝代輪替的歷史循環,屆時悔恨鐘擺的回盪,百姓早已無語問天。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
【2008-01-14/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