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發生某位提供看護服務者(前媳婦)因用褲子塞住病人嘴吧,而不慎悶死長年臥病住院的受照顧者(公公),引發輿論關注,這也是近年來媒體大幅報導媳婦悶死公婆的第二起不幸事件。我們要問的是,為何提供照顧服務的大都是家中的婦女?為什麼類似的悲劇會一再地發生?當初前行政院長劉兆玄宣布推動「長期照護制度」與「長期照護保險」時遭到一些專家、學者與輿論的批評與反對,包括質疑服務量不足與民眾繳保費的意願不高等。因此,在欠缺社會各界高度共識的情形下,「長期照護保險」何時可以上路、婦女(或負責照顧者)肩頭上的照顧重擔何時得以喘息,實令人憂心。
問題與挑戰
依據內政部社會司最新統計資料顯示,截至民國97年9月底止,「領有身心障礙手冊之慢性精神病患突破10萬人,達10萬45人,較88年底約增加1倍,占身心障礙者總人數比率達9.6%,呈逐年快速增加趨勢。」而除了患有慢性精神病的身心障礙人數不斷增加外,依照調查結果顯示,所有慢性精神病患者中以中度者占57.6%為最多,其次是輕度者占22.8%,而重度者占18.0%,極重度者則為1.6%,由此可見,大多數的慢性精神病患者對長期照護是有很高的需求的。
再從身心障礙人口的統計來看,截至民國97年9月底止,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共計103萬7,424人,較96年同期增加2.64%;「與88年底比較,身心障礙總人口計增加59.89%,各類障礙人數較多者中,以慢性精神病患者增加106.43%及重要器官失去功能者增加104.44%較為顯著。」因此,因應身心障礙人口不斷的增加,政府推動「長期照護制度」與「長期照護保險」實有其必要性與急迫性。
此外,我國自從民國82年開始邁入高齡化社會後,老年人口就不斷的增加,依據內政部社會司的統計資料顯示,截至民國98年底為止,65歲以上的人口數為245萬7,648人,已占總人口數的10.63%。而從民國40年至60年間,台灣高齡人口的依賴比(old-age dependency ratio)約在5%左右,意即約每20位工作年齡人口共同扶養一位老人。但依據經建會中推計的結果,預估至2026年時,由於戰後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人口逐漸邁入老年,將變成每3.3人就需扶養一位老人,而至2051年時,更將成為每1.5個工作人口就需扶養一位老人。隨著高齡人口依賴比不斷的升高,顯示高齡人口對工作人口所帶來的經濟需求及安療、養費用負擔將越來越加沉重。
政策及對策建議
因應人口快速老化,台灣亟需建立完整的「長期照護制度」及開辦「長期照護保險」,並提供「喘息服務」與「照顧者津貼」,以及發展「照護服務產業」,具體政策建議如下:
一、透過社會保險的方式來籌措財源:
隨著身心障礙人口及老年人口不斷的增加,民眾對於長期照護的需求亦將日益增高,為避免政府財政負擔過於沈重,進而影響民眾的權益,建議政府應透過社會保險的方式來籌措財源,並儘速開辦「長期照護保險」,提供民眾更健全的保障。
二、加強宣導自助互助的精神
此外,建議政府加強宣導「長期照護保險」自助互助的社會連帶責任精神,以減少民眾排斥繳費的阻力。依照德國、荷蘭等國發展「長期照護保險」的經驗來看,長期照護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更是個人的責任,如果沒有健全的財務機制,則無法建立可長可久的「長期照護制度」。
三、鼓勵民間參與提供照顧服務
建議政府評估各縣市現有照護服務市場的質與量,協助社福團體發展長照服務,並鼓勵民間一同參與,提供民眾更多元的選擇及發展照護服務產業,不但有助於增加就業機會,更能提升服務的品質。
四、提供照顧者津貼及加強喘息服務
建議政府未來一併提供照顧者津貼及加強喘息服務,以避免家庭內實際負責照顧服務的家人(特別是婦女)身心疲累,進而發生傷害受照護者的不幸事件!
〈本文謹代表作者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