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More
財團法人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www.npf.org.tw
國政基金會
財團法人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資本利得稅之探討

資本利得稅之探討

國政研究 財金

作者: 謝明瑞 ( 2012年2月20日 09:18)
關鍵字:資本利得稅 富民經濟 公義社會

%
熱門指數
分享

摘要

在馬總統的黃金十年之願景,以及行政院的「富民經濟」之策略下,為達到稅賦合理而公平的政策目標,如何修正稅制內容與調整稅率結構,降低貧富之間的差距,以及創立公平公義的社會,有關資本利得稅的問題再受爭議;而對於是否課徵資本利得稅的問題,國際間的做法各有不同,國內學者專家之間亦有不同的看法;然而,不論是從稅賦公平與公義社會的觀點,或是從厚實財政稅收與國際比較的看法,長期間,台灣應予實施資本利得稅制。

一、前言

大體而言,在一般的經濟理論中,所得僅包括規則性和連續性的收入,或是指可以預測的收入;在未主動尋求且是不可預測的情況下,一筆偶然的收入或虧損,其性質與一般所得不同,無法做為引導或決定經濟資源的分配。因此,經濟學者常將所得定義為經常性且可預測的收入,而資本利得則反是。

然而,在實務上,資本利得為真實所得或虛幻所得,卻有不同的定論,前者認為資本利得是一種所得,而凡有所得,則必須課稅;後者則認為資本所得為虛幻所得,不宜做為課稅的依據。唯在目前的經濟社會中,一般人普遍的觀點或認定,中產階級多為薪資所得者,稅負依規定均需繳稅,分毫無漏;但高收入者之所得來源多元化,且以資本利得較多,反而能減免租稅,相較之下甚為不公平。

另方面,在行政院的「富民經濟」下,賦稅的調整與課徵是一項重大的財政工程,因為在現行稅制下,資本利得是不必課稅的,但若將資本利得看成是一般所得,且其與資本利虧與一般所得之間,存在著某種程度的關聯性,類似一般所得的形式,而凡有所得,必然就必須課稅,如當一個公司持有所得經過一段時期之後,公司的股票就會增值,公司的股東出售股票實現資本利得,就能夠獲得這些本來可以是公司利潤分紅形式實現的所得;或為了避免這些再投資收益增值應交納的資本利得稅,而將這些股票遺傳給他們的繼承人。因此,有關資本利得是否課稅的問題,便成為賦稅改革所必須考量的重要主題之一。

事實上,在現實經濟中,資本利得稅問題存在許多不合宜的扭曲效應,而不論是從社會「公平」的觀點,或從稽徵「效率」的觀點,亦或是政府「財源」的考量,建立一套完善的資本利得稅制,實有其必要性。

二、資本利得稅


大體而言,資本利得是指資本商品如股票、債券、不動產、土地使用權等交易時,發生收入大於支出而取得的收益,形成資產增值現象,而針對這些資產增值的利得所課徵的稅,就是所謂的資本利得稅(Capital Gains Tax,CGT)。簡言之,資本利得稅就是針對投資者的不動產、證券等買賣行為,所獲取的價差收益(資本利得)徵稅。

資本利得行業一般是指成長型行業,即有較大升值潛力的小公司,以及一些新興行業,因此,課徵資本利得稅就是對這些具有增值潛力的公司課稅;鑒於資本利得往往是經過若幹年才積累起來的,或偶爾才發生一次,因此,對資本利得課征所得稅的國家一般都採用低稅率,甚或免徵資本利得稅。


從稅賦的觀點,資本利得是一種所得,理論上仍然屬於所得稅的徵稅範疇,也是公司、企業、個人所得稅的應稅所得之組成部分。然而,在現代經濟社會中,資本利得是否徵稅,以及如何徵稅等問題,卻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一般可概括為三種,一是將資本利得視為普通所得而徵稅,二是徵收資本利得稅,三是免徵資本利得稅,而其處理方式則似國情而有不同。

三、理論依據

長期以來,台灣的經濟大抵都維持在一個正常成長的局面,是世界各主要國家中,相對較為富裕的國家,而其較大的問題應是所得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愈來愈大的問題,而稅賦不公平則是造成所得差距愈來愈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根據台灣的稅法規定,資本利得免稅,而被一般人視為不勞而獲的股票、土地移轉等暴利等免課所得稅,資本利得分配不公,稅法的公平性受到質疑,唯有改變賦稅結構,重新考量稅賦的公平性,讓國家的稅源充足,經濟才能再成長,國民所得也才能提高;然而,學者與業者之間,對於是否課徵資本利得稅的問題卻有不同的爭議。

(一)背景說明

根據財政部的統計,在全國排名前40位的富豪中,約僅有20%的富人係正常繳稅,有15位全年所繳稅額不及總所得1%,甚至有8位繳稅掛零,觀其原由,主要是因為免徵證券交易所得稅之故(註一)。由於股票交易是眾多高所得進行股權及跨代財產移轉的重要工具,因此,若實施課徵證所稅政策,將使高所得者目前享受的租稅規劃屏障喪失,倘若證券交易所得不課稅,所得稅制就不完整,無法達到稅賦公平目的。政府亦可藉由開徵證所稅,獲取收入,填補目前可觀的赤字問題。因此,就租稅理論而言,證券交易所得為資本利得,應該繳稅。就體制而言,證所稅有助於社會公平,有助於縮短貧富差距。

一般而言,股票市場經常用來作為檢視是否應課徵資本利得稅的市場,而支持應課資本利得稅者的認定,若薪資、股利…等一般所得要課稅,但股票漲價等資本利得不課稅,則不僅是課稅技術不夠周延,而且也是社會公平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創造了一個逃避稅負的缺口,造成國家稅賦收入減少,也是一個租稅稽徵缺乏效率的問題。然而,反對者則持雙重課稅的觀點,而認為在股票市場課徵資本利得稅,不僅不符合公平原則,也可能阻礙市場的發展。

(二)M-M理論


根據諾貝爾獎得主Modigliani與Miller的M -M定理,如果沒有租稅的干擾,則發放股東股利與作為公司保留盈餘,對股東的獲利而言,基本上是沒有差別的;若股利要課稅,但資本利得不課稅,則對股東而言,當然是以保留盈餘的方式處分利潤較為有利,因為這樣的做法,可以使股東規避掉股票價差的租稅負擔,對大股東而言影響尤鉅。特別是公司大股東通常會以多元化方式累積財富,而將本應課稅的營利所得,轉換為不必課稅的資本利得,則是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

在學理上,一個企業之預期價值,簡單的來說,就是該企業稅後預期現金流量的折現值。其表示方式如下:

E(V)=E(CFt)(1-F) / (1+r)t

式中,

E(V)表示企業的預期價值。
F表示稅率。
E(CFt)表示在 t 期的預期現金流量。
r表示折現率。


2011年,假設瑞景公司於投資股票賺了一百萬元的利潤,其處理該利潤的方式有二;一是將這一百萬元的投資利得當作現金股利發放,於是股東共同分得一百萬元的收入;二是將這一百萬元保留在瑞景公司裡作保留盈餘,由於公司的保留盈餘增加,公司前景看好,股票淨值增加,在此情況下,假設市場資訊充分無誤,則瑞景公司股票價值也會上漲一百萬元。此時,若股東們將其持股在市場賣掉,理論上也可以淨賺一百萬元,而這種獲利情形與收受股利一百萬元相同;亦即利潤不論是來自公司發放股利或收作保留盈餘,對股東而言,其效果都是一樣的,因為其獲利都是資本利得的一百萬元。這種情形就是Modigliani與Miller兩位諾貝爾獎得主所發現的理論,稱之為M-M定理,主要是以兩人的姓氏字母而命名。

基本上,投資人所以從事風險管理的目的,主要就是要提昇企業的預期價值以及投資報酬。諾貝爾獎得主F Modigliani & M Miller在1958年時,於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8,1958)上發表了著名的M&M理論。該理論指出如果在一個不用課稅,沒有交易成本,每一個人都能輕易取得市場資訊,同時企業的投資政策是固定不變的情況下,則該企業之財務政策(包括風險管理)對企業價值是沒有影響力的。

此,當公司從事商業生產及投資活動時,其價值是從資產負債表左邊的科目所產生的,也就是說,是從公司主要生產活動所產生的,而非從財務活動所產生的。不管這些投資活動的資金來源從借款、發行債券、股票或保留盈餘,甚或是那一種貨幣,皆對公司價值沒有影響。亦即在一個完美的世界裡,避險跟創造企業價值是毫無相關的。

當然,現實社會與完美世界的理論不同,假如財務政策會影響一個企業之價值,則風險管理就會影響到交易成本、稅負或是公司之投資政策。一個公司之財務活動多少都會影響到公司之實際生產活動。所以財務風險不能被獨立看待, 必須檢視財務風險如何影響報酬,這種觀念正是很多現代財務模型之原理,如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CAPM)選擇權定價模型及現代投資組合原理等。

(三)理論與實務

若以M&M理論來說明逃避租稅的情境,則會對國內的租稅制度產生極大的衝擊;因為從理論的觀點,若資本利得免稅,不僅使稅捐稽徵效率下降,也使得其他的租稅精算缺乏可信度。假設保留盈餘要課徵10%的稅,而目前政府由此課到100億稅收;今若取消保留盈餘課徵百分之十的規定,套用M-M定理,就會使公司以保留盈餘的方戋來達到避稅的目的,而此種民間避稅所造成的政府總稅收之損失,將超過100億元。亦即政府若不課徵資本利得稅,會使其他租稅政策的模擬估算嚴重失真,從而影響稅負改革政策的評估。

就實務而言,所有的租稅改革都必須以修法落實,因為一項項稅改建議,最後都將以一條條稅法條文呈現。法律規範貴在疏而不漏,因此,若稅法中賦予某項所得(如資本利得)免稅,而此項所得又與其他所得銜接互通,則為知法而想違法的人創造了逃稅或避稅的空間;事實上,一般人之所以會有「國內的薪資所得者租稅負擔過重,而有錢人稅負極輕」的想像或誤解,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免徵資本利得稅的漏洞。

四、資本利得與資本利得稅的爭論

在現代經濟社會中,對資本利得是否應該徵稅的爭論己久,而國際間許多國家如美國等,很早就已對資本利得者徵稅,唯許多國家對資本利得的稅率與稅收經常改變,且每次的修正或改革,資本利得大都被定義為所得,並課徵資本利得稅;但部分人士對於資本利得被定義為一般所得的看法並不認同,因而引發許多爭論,為便於說明資本利得稅的內涵,茲分為贊成與反對課徵資本利得稅,以及國際間的比較等幾個部分來做說明。

(一)贊成課徵資本利得稅

一般而言,贊成課徵資本利得稅者,其主要是根據下列的觀點,即:

1. 資本利得是一種所得

一般而言,所得定義會因理論或現實目標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而不同的所得概念會有不同的目的;若其目的是在稅收或稅賦的公平,則應是基於實際經濟行為的事後結果,而不是基於主觀的預測或假定。因此,資本利得是否為應稅所得,應該衡量個體支付稅收的相對能力;在此情況下,資本利得就像其他的個人所得一樣,即可增加投資者購買消費性商品或投資的能力,因此,理應課稅。

2. 資本利得是一種可預測的所得

資本利得是指資本商品如股票、債券、不動產等交易所獲得的利潤,而這些商品的投資或報酬,均有一定的規則可循,亦即資本利得並不是完全不可以預測的,多數的資本利得與其他形式的個人所得之間,並無太大的區別,經常被認定為一種利潤。

3.資本利得免稅易造成經濟扭曲

資本商品的交易並非一定獲利,也可能產生利虧的情形,而資本利得和資本利虧與一般所得相同;因此,若不對資本利得和利虧徵稅,亦即不將其作為應稅所得的一部分,則投資人可利用繼承方式的轉換關係,從而達到避稅的結果,且這種避稅會造成經濟的扭曲現象,無法達成經濟最適化的境界。

4.價格水準變動影響資本利得

價格水準一般是由市場供需來決定,但亦可能由人為因素所控制,而價格的上漲或下跌,對不同資產的影響通常是不同的,因為價格水準變化,基本上已改變了個體的相對經濟地位,同時也改變了一般所得的影響;因此,價格水準變化所引起的資本利得和利虧,不可能完全是虛幻的。另外,若投資人擁有資本利得,並將其再投資,則若國家經濟持續發展,且其資本利得作為一種所得資源已經超過了股息;亦即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即使從財政的觀點,資本利得是一種所得,應予課稅。

5.投資人可自由使用資本利得

一般而言,當投資者擁有資本利得時,可自由地消費或將其資其資本利得再做技資,而這種可以任意使用資本利得的做法,其與從一般所得中積累儲蓄的人,可以自由使用其儲蓄所得的做法基本上是一樣的,而儲蓄者所得的儲蓄部分,以及投資這些儲蓄所得所產生的收益,都需承擔所得稅。此外,目前所得一般都包括新的儲蓄和資本利得,並用以衡量納稅人支配經濟資源的意願與能力,因此,必須給予課稅,且不構成雙重課稅。

6.資本利得轉移必須課稅

根據實證研究,資本利得和利虧的產生與股票價格的波動息息相關,而非隨稅收而波動。事實上,資本利得無法實現,主要是人們持有增值資產而不交易,直至所有人死亡以後,就可以完全避免這種資本利得稅,因為有許多國家對遺產資本利得是不予課稅的。因此,解決或處理的辦法是消除所有可能避稅的可能性,即對持有人的資本利得之轉移,生前固然要課徵賦稅,死後也需併入資產而課徵資本利得稅。

7.課徵資本利得稅與風險

一般而言,投資的大部分收益是從一般利潤、股息和租金中獲得,與稅負的關係相對較少,因此,若稅收促進風險投資,則宜從稅收體系是否正確或完備方面來探討,而不能只考慮到資本利得稅的負效應。另外,認為對資本利得享有的優惠稅收待遇,導致投資不公平和不充分,這可下列的觀點來加以探討。

(1)可能造成逃稅行為

在現實經濟中,投資人都有權選擇是否實現,以及何時實現利得和利虧,而經濟人通常會以利潤最大化,或稅負最小化的目的,而適當安排他們的交易。因此,納稅人通常會在有抵補所得的情況下,實現利虧以減輕稅負;並在有抵補虧損的情況下,實現利得,將稅收最小化;又假設在沒有徵收遺產稅和贈予稅的情況下,納稅人若認為將資本利得和利虧排除在外,會提高個人所得稅收入的穩定性,則可不考慮利得或利虧,而直接將其資產遺傳給繼承人,用以逃避稅收。

(2)利得與利虧相抵存在著差距

長期而言,納稅人的資本利得和利虧總體上雖可相互抵消,實際上,即使是整體看來,這種利得和利虧的抵消也是存在差距的;因為某些納稅人的資本損失不能完全享有稅收豁免,而有些人則不能享受資本利得的優惠稅率。因此,若不考慮優惠稅率,則資本利得稅已經產生了實質上的效應,其中,只有一部分資本利得可以和限制扣除的凈資本利虧相抵消。

(3)宜考量間接效應

在資本利得稅的課徵中,不宜只考慮資本利得稅的直接財政效應,還應該考慮它的間接財政效應。因為若對全部或部分資本利得不予課稅,則納稅人就會通過各種途徑,將其他所得轉化為資本利得形式,藉以逃避稅收,從而導致以其他所得額作為課稅對象的所得稅收入減少。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公司的保留利潤不分配,從而將這部分利潤轉化為公司股票增值,實現的資本利得;因此,徵收資本利得稅在調節經濟和財政收入方面,是會產生作用的。

8.資本利得稅對股東的稅賦影響

大體而言,免課徵資本利得稅有利於大股東逃避租稅,但課徵資本利得稅會使所有的股東,特別是小股東的權益受損,唯其有不同爭議;以股票市場為例,股價漲跌概以股市點數為平均,股票點數漲,則有人獲正的資本利得;反之,則有人獲負的資本利得。只要在課徵資本利得所得稅時,考慮到遞延虧損的扣抵,則平均而言,股民所需繳之稅負就相對有限(註二)。

再以股市下跌為例,若股民在這段期間賣出股票而致虧損,則這些因股市下降而虧損的投資人不但不必繳稅,反而會得到若干未來稅負的扣抵額。唯在當前的證交稅制度下,股民即使虧損,都還一樣要繳交易稅。兩相比較,對經常出入股市的股民而言,資本利得稅的平均負擔應遠輕於證券交易稅的負擔。唯若基於公平正義的考量,資本利得和利虧若包括在應稅所得中,是否會對資本市場造成的負效應問題,可進一步加以考量。

(二)反對課徵資本得稅

大體而言,反對課徵資本利得稅者,其主要是根據下列的觀點,即:

1.資本利得不是一種所得

在資本利得和資本利虧的認定中,價格水準變化會產生虛幻利得和利虧;亦即資本利得只是反映一般價格水平的上漲,即單位貨幣的貶值;而資本利虧則僅反映一般價格水平的下降,即貨幣購買力的增加。然而,這種轉變對於那些獲得這些利虧和利得的人,其實際所得或財富狀況並沒有改變。因此,資本利得和利虧是虛幻的;亦即資本利得屬虛幻所得,其與真正的所得不同,不能相同並論,故不宜課稅。

2.資本所得不是可支配所得

在金融市場中,價格水準和利率變化可能造成資本利得和資本利虧,而這是一種虛幻的利得或利虧,因此,資本利得不是一種真正的所得;又因資本利得和資本利虧並不符合廣泛使用的真正所得的概念,因此,資本利得並不構成一個國家整體的可支配所得。

3.資本利得僅改變帳面價值

在許多情況下,資本利得並不代表國家整體財富的增加,而僅改變其中一些財富帳面上的價值。如公司因所得稅率的降低而提高其普通股的整體市價,但這帳面價值並未增加國家的財富。

4. 利率變化不影響資本利得與利虧

在經濟社會中,有些資本利得是不實在的,僅是反映價格水準和利率的變化,而投資人的實際所得並沒有發生變化。另外,當利率發生變化時,投資者實現利得或者利虧,並且用實現所得重新進行另外一種投資時,其留給投資者的實際所得並沒有發生變化,因此,利率改變所造成的利息變化,基本上也不是真正的利得或利虧。

5.資本利得稅易產生負效應

資本利得既不屬真正的所得,則必須考量課徵資本利得稅是否合理的問題;因為若從長期的觀點,資本利得課稅並沒有財政效應;而若從總體的觀點,資本利得稅易產生許多負效應,因此,徵收資本利得稅並無必要。

6.資本利得稅是雙重課稅

基本上,將資本利得作為所得課稅,對收入者是屬於雙重徵稅。因為政府先是對未來所得的資本現值課稅,其次是對未來收到的所得本身課稅;而投資人若將其資本利得進行再投資,其再投資的所得就會承擔所得稅;而對投資人利得的本金價值也徵稅,就是雙重徵稅。

另外,如對轉讓股票實現價值的徵稅,則因一般人購買股票時,其所著重的不是該股票所屬上市公司的淨資產現值,而是該公司預期淨資產的期望值,也就是著重在公司未來的期望收益。股票價格是公司未來一切收益的貼現值,現在的股票價格是公司未來收益的一個反映,而目前股票出售者的資本利得,實際上包含著該公司未來的收益成分,對此徵稅時,已含有了對未來收益所徵的稅。但是公司的未來收益還得繳納所得稅,即使分給股東,也要繳納個人所得稅,這樣就形成了所謂的雙重徵稅。同樣的,當資本價值發生虧損,並且年度所得減少造成的應稅所得減少時,也存在著對資本虧損的雙重扣除。

7.資本利得稅阻礙投資

在證券市場上,當股票價格上漲,而資產所有者有可避免的資本利得稅時,投資人就不會實現這種利得,這使得價格居高不下;而當價格下降時,所有者為了享受資本利虧的扣除而出賣資產,這使得本來就低的市場價格變的更低,因而擴誇大了市場中價格變動的影響,這種被加重了的價格波動,降低了證券投資市場的吸引力。此外,既然風險投資有很大的程度是依賴在對異常收益的期望,而這種異常收益通常僅表現為資本利得,因此,對資本利得實施重稅,阻礙了風險投資。

8.資本利得稅缺少財政收益

在經濟社會中,來自資本利得的任何實質性淨收益,以及相關的資本利虧的扣除,從長期來看,都是可忽略的,因為長期間,利得和利虧的發生會被相互抵消;另外,若實現利虧得到鼓勵,而實現利得卻受到抑制,這使得資本利得稅缺少財政收益。

(三)以國際比較來決定是否課徵

一般而言,事實決定理論,理論分析事實,因此,稅制改革必須以理論為基礎,然而,在現實社會中,若理論與事實難以吻合,或學者專家各有爭議時,便經常以「國際比較」來做為是否修正或改革的前提,而臨近主要國家則是經常被選擇做為比較的對象。

基以國際比較的標準,則在所得稅率方面,部分業者會要求或希望將台灣的所得稅率與香港比較;由於國內所得稅率較香港為高,因而要求降所得稅;另外,在遺贈稅則要求與新加坡比較,因為新加坡的遺贈稅相對偏低,因而要求選擇台灣的遺贈稅率與新加坡比較,並要求降遺贈稅;然而,這種僅選擇對自己相對有利的項目來做比較,基本上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基本前提不同,不宜做為比較的標準,亦即若以國際比較方式來決定是否課徵資本利得稅或其他稅賦,則必須全面比較才有意義。

因此,若從廣義比較的觀點,在資本利得稅方面,因國際大部分的先進國家對資本利得是要課稅的,因此,依國際比較慣例,台灣也應開徵資本利得稅。此外,租稅制度的設計是為了整體社會的發展與公平,其背後必須有學理做依據,並有正確的行政理念為支撐,因此,稅制改革不能僅談國際比較,而不考量理論依據與事實,基本上那是沒有意義的。(註三)

總之,在財政改革中,不論是從公平正義的觀點,或從政府財政收入的看法,有關資本利得與資本利得稅的問題,應是爭論的焦點之一,唯經由前述的分析與說明,將資本利得作為所得,並課徵資本利得稅,基本上,在理論上是可以成立的。

五、結論與建議

經由前述的說明,可據以列出本文的結論如下述:

(一)結論

經由前述的分析與說明,可據以列出本研究的結論如下述。

1. 在現實經濟中,資本利得稅問題存在許多不合宜的扭曲效應,而不論是從社會「公平」的觀點,或從稽徵「效率」的觀點,亦或是政府「財源」的考量,建立一套完善的資本利得稅制有其必要。

2. 資本利得是指資本商品如股票、債券、不動產等交易時,發生收入大於支出而取得的收益,形成資產增值現象,而針對這些資產增值的利得所課徵的稅,就是所謂的資本利得稅;但對資本利得是否課稅問題,有各種不同的爭議。

3. 根據Modigliani與Miller的M -M定理,如果沒有租稅的干擾,則發放股東股利與作為公司保留盈餘,對股東的獲利而言,基本上是沒有差別的。

4. 贊成課徵資本利得稅者,其主要是根據下列的觀點,包括資本利得是一種所得、資本利得是一種可預測的所得、資本利得免稅易造成經濟扭曲、價格水準變動影響資本利得、投資人可自由使用資本利得、資本利得的轉移必須課稅…等。

5. 反對課徵資本利得稅者,其主要是根據下列的觀點,包括資本利得不是一種所得、資本所得不是可支配所得、利率變化不影響資本利得與利虧、資本利得稅易產生負效應、資本利得稅是雙重課稅、資本利得稅阻礙投資、資本利得稅缺少財政收益…等。

6. 從國際比較的廣義觀點,國際大部分的先進國家對都課徵資本利得稅;此外,租稅制度的設計是為了整體社會的發展與公平,必須有學理做依據,並有正確的行政理念為支撐,因此,稅制改革不能僅談國際比較,而不考量理論依據與事實。

(二)建議

經由前述的結論,可據以列出本研究的建議如下述。

1. 資本利得稅問題存在許多不合宜的扭曲效應,宜從社會「公平」,稽徵「效率」,政府「財源」等考量,對資本利得稅的問題加以研究,並建立一套相對完善且可行的稅賦制度。

2. 稅制改革不能僅談國際比較,而不考量理論依據與事實需要,否則沒有意義。

3. 對資本利得是否課稅問題,有各種不同的爭議,贊成及反對課徵資本利得稅者各有其理論依據與現實考量,建議政府可以朝課徵資本利得稅的方向來做考量,其原因如下:

(1)配合國際潮流:國際主要國家大多課徵資本利得稅。

(2)提升稅制效果:若不課徵資本利得稅,各種租稅效果的模擬可信度減低。

(3)造成逃稅效果:若不課徵資本利得稅,將造成更多避稅甚或逃稅的方式。

(4)保護股票投資人權益:考量課徵資本利得稅,但免去交易稅,則一般股民租稅負擔應是相對有利。

註釋

註一中央社(2010),欠稅大戶積欠1308億,中央社(2010-04-30) http://n.yam.com/cna/fn/201004/20100430097435.html

註二依照會計原則,目前在計算遞延所得稅時採用的為「資產/負債法」,所稱遞延所得稅資產,即由於暫時性差異的發生,而能於未來迴轉時節省之所得稅,類似於將來應收(節省)的所得稅,而遞延所得稅資產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可減除暫時性差異、虧損扣抵,以及所得稅抵減遞轉後期等三項。亦即遞延所得稅資產就是取得未來可以抵減所得稅的權利,因其具有未來經濟效益,故列為資產。如公司虧損100萬,則依所得稅法規定,公司有虧損,得於以後有課稅所得年度(五年內)扣抵所得,也就是說,100萬*25%=25萬,將可在五年內抵減所得稅,而這25萬因為具有未來抵稅權利,具資產的性質,因此,稱之為「遞延所得稅資產」。

註三世界主要國家如美國、香港及新加坡等,對資本利得都課徵資本利得稅,不過並非所有資本利得都要課徵相同的稅負,而是視其所得性質課徵不同稅負。如美國將資本利得依持有期間長短而有不同稅率;香港對投資人出售有價證券,不構成在香港從事業務之一部分者,免徵利得稅;新加坡則以經營投資事業為專業之投資人為課稅對象,其餘免稅;南韓則對個人從事上市股票之交易所得免稅;大陸對個人股票交易所得並未課徵所得稅;亦即各國課徵資本利得稅並非針對所有資本利得,還要考量所得性質及政策目的,以兼顧租稅公平及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朱敬一(2011),李述德減稅當政績是誤導。 http://city.udn.com/54543/4681514?raid=4682396#ixzz1mEKE9dNc

謝明瑞(2011),台灣課徵奢侈稅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謝明瑞(2011),論奢侈稅,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謝明瑞(2011),土地徵收條例該改了,聯合報。

Merton Miller(1958), Financial Innovations and Market Volatility. AmericanEconomic Review 48.

資本利得稅:DIGITIMES中文網 http://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CnlID=10&Cat=&Cat1=&id=243907#ixzz1mn68x9d3

(本文為參加行政院學者座談會時,呈送行政院江副院長文稿;101.02.13)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

%
熱門指數
分享 列印
51

文章表情 (你對這則文章的感覺)

回應意見
更多相關文章
國政評論 財金

落實「量能課稅」原則優於課「富人稅」
李沃牆 ( 2013年1月29日 15:37 )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痴人」。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晚年嘗盡人生酸甜苦辣後的體悟,認為貧富天註定,何需斤斤計較;而詩聖 ...

國政分析 社會

如何落實公義社會?
詹火生 林建成 ( 2012年6月13日 17:18 )

前言 日前馬總統在第二任期的就職演說中,提出以「強化經濟成長動能」、「創造就業與落實社會公義」、「打造低碳綠能環境」、「厚植文化國力」,以及「積極培育延攬人 ...

國政評論 財金

政府應再三思證所稅
周行一 ( 2012年5月7日 18:06 )

包括我在內,幾乎所有的學者都贊成資本利得稅,只要賣出價格比買入價格高,所賺的錢就應該要納稅,因為這樣符合量能課稅,以及有所得就應付稅的原則。把資本利得稅應用在 ...

國政分析 財金

資本利得稅之評析
周信佑 ( 2012年4月18日 16:53 )

壹、背景  稅改議題大抵有三大方向,租稅效率、賦稅公平性與稅收。馬政府上任後,於97年6月底籌組「賦稅改革委員會」(簡稱賦改會),讓租稅效率性獲得大幅改善;為因應 ...

國政研究 財金

富民經濟與房地產政策
謝明瑞 ( 2012年3月13日 16:11 )

摘要 2012年元月,總統暨立委選舉結束以後,馬英九連任成功,政治環境趨穩,財經內閣上任,國內政經條件日愈穩定,財經內閣所揭櫫的「富民經濟」亦按部就班地往前推移 ...

國政評論 財金

均衡所得分配 稅改別走錯路
林建甫 周信佑 ( 2012年2月15日 09:17 )

馬英九總統選後除了強調拚經濟外,更多次宣示要「改善所得分配」、「縮小貧富差距」與「照顧弱勢」,稅改是最重要的工作。此次與過去考慮經濟發展、創造產業投資環境的稅 ...

訪客最新推薦文章
社會

關於兒少安置人數不減反增的議題現象思索
王順民 ( 11月22日 15:13 )

一項攸關到兒少人身安全保護的議題現象,背後實有進一步深究之處。 資料顯示:家外性質的安置兒少人數占總體兒少人口總數的比率,業已 ...

社會

關於從馬太效應到天使贊助者之於公益募...
王順民 ( 11月22日 15:13 )

身處於詭譎多變的氣溫天候,然而,恆久不變的卻是歲末寒冬的募款環境,這也讓『您的一票,決定愛的力量』的大型網路公益慈善活動,除了兼 ...

社會

關於高齡者被商業保險拒絕納保一事的延...
王順民 ( 11月22日 15:13 )

一則關於高齡者被商業保險拒絕納保一事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加以嚴肅看待之必要。 話說:領有榮譽志工卡的80歲以上鄰長、社區關懷據點志 ...

訪客最新表情文章
教文

台灣需要發展怎樣的海洋文化?
劉新圓 ( 2007年10月4日 15:04 )

民進黨自建黨以來,經常標榜要發揚台灣的「海洋文化」,如1996年彭明敏參選總統提出的「海洋國家」主張,杜正勝的「同心圓」史觀等等,其 ...

社會

颱風天與颱風假的集體性盲思
王順民 ( 7月30日 16:15 )

一則與天災及其可能會伴隨人禍的特定議題現象,背後實有其多重意涵的論述思考。 有效的颱風對策 話說:每年的夏秋之際,颱風的登台入 ...

教文

歷史建築與文化資產保存法
劉新圓 ( 2009年9月30日 10:20 )

921大地震十週年,文建會舉辦古蹟週活動,希望藉此加強民眾對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視。然而就在一個多月前,位於台中市西屯重劃區的張慶興堂 ...

空氣品質指標
名家觀點
  • ( 11月13日 09:13)
    國發會每兩年的人口推計公布了,有一些關於台灣的未來值得大家關切。一、二○二八年將脫離人口紅利,也就是工作年齡人口(十五至六十四歲)占比低於總人口三分之二,扶養比將高於○點 ...
  • ( 11月13日 09:13)
    最近有立委關心全民健保的財務問題並舉行公聽會,會中有學者發言「最花健保費費用的老年人,在健保的貢獻反而最小。」並建議健保財源結構應增加資本利得的徵收。有類似想法者並不少 ...
  • ( 10月1日 08:40)
    政府為了拯救勞保基金,今年撥補了一三○○億,這確實能美化帳面,五年來政府撥補從二○一九年的二百億快速爬升,若不能在體制上進行改革,就只能每年以更高的額度繼續撥補。長照預算也 ...
  • ( 10月1日 08:40)
    自八月一日起有四所大學退場,此消息衝擊許多私校,因為遲早會輪到。隔日驚聞股市大跌,接著八月五日跌幅更是空前,兩日股市跌近三千點。大學退場與股市崩跌,幅度都是台灣歷年之最 ...
  • ( 10月1日 08:39)
    日前卓揆拋出促進婚育見解,希望戶政資料扮演積極角色,找出適婚與適育者進行接觸。此想法可能來自五十多年前所推動的家庭計畫,當時由公衛護士下鄉進行宣導而奏效。 過去推動節 ...
  • ( 7月17日 11:22)
    拜登在辯論會表現不佳,不少擔心川普當選的主流媒體發動「陣前換將」,也有若干民主黨議員公開呼籲拜登退選。未來情勢如何演變,很難篤定,但是無論換與不換、如何換、換誰,都不是 ...
臉書粉絲專頁
財團法人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www.npf.org.tw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