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10週年。由於台灣是一個以出口為導向海島型經濟體,故拓展對外貿易一向是我國重要的經濟政策,其不僅有利於台灣融入全球經貿體系,更可加速產業轉型升級,有助提升產業競爭力與促進就業。
但受到WTO杜哈回合談判進展緩慢影響,近年來國際間興起區域貿易協定風潮。根據WTO統計,截至今(101)年3月為止,全球共有319個FTA或ECA生效實施,對於跨國貿易所產生的全球貿易總額具有重大的影響力。
尤其東協地區自2009年後分別與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地區洽簽東協貿易自由協定,儼然成為目前全球洽簽經濟合作協定最熱衷的區域之一。然觀察身處東亞地區的台灣卻僅與中美洲5個國家簽有雙邊FTA,且其出口總額僅佔0.187%,相較超過8成比例出口總額之主要國家而言,如美、歐與東亞國家卻都尚未簽署任何經濟合作協議,嚴重影響我國產品在外銷市場的競爭力。
根據經濟部資料統計,截至2011年底為止我國對外貿易前五大地區分別依序為中國大陸(含香港)、東協、美國、歐盟及日本,其佔台灣出口比率則為40.24%、16.72%、11.80%、9.26%、5.91%。有鑑於此,我國乃積極於2010年與中國大陸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期望我國在區域經濟整合中避免邊緣化,同時有效領先其它國家打入中國大陸龐大內需市場,更利用ECFA協議陸續與其他國家簽訂經濟協議,吸引跨國企業投資台灣作為進入東亞地區的敲門磚。
但不可避免的的是自由貿易帶來正面效益時,同時也為國內弱勢產業帶來衝擊,例如對台灣農業部門的衝擊程度令許多人感到憂心。同樣的,對岸的中國大陸農業部門低生產效率也受到自由化的衝擊。顯然,如今兩岸農業共同面臨市場開放的問題,雖然雙邊農業結構不同,但若在互補的條件下卻具有合作契機,例如台灣具有豐富的農業經營管理經驗與高科技農業技術,中國則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與廣大的消費市場,若發揮各自優勢,共同面對問題將可創造雙贏局面。
根據農產貿易統計資料顯示,自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農產品出口總值逐年增加,十年間由32億美元成長到去年46億美元,成長率達1.5倍;而對於中國大陸出口方面,自1999年中國大陸首度成為前10大出口市場(第10名)後,中國大陸地區的重要性更日益提升,2011年更成為台灣農產品十大出口市場的第二名,農產品出口至中國大陸貿易總值達6億多美元,其比例佔所有地區為14.35%,僅次於日本。
若進一步以貿易結構來分析,2011年台灣出口中國大陸前10大農產品項目分別依序為:皮及其製品、魚類及其製品、其他農耕產品、穀類及其製品、羽毛、酒類、水果及其製品、木材及其製品、植物油、茶葉及其製品;至於台灣自中國大陸進口之前10大農產品則依序為木材及其製品、其他農耕產品、植物性中藥材、穀類及其製品、水果及其製品、羽毛、魚類及其製品、軟體類及其製品、其他水產品。由此反映了兩岸農業具有不同的生產結構與相互優勢,值得交流與合作。
尤其是,受惠於兩岸開放與簽署多項協議利多的政策下,貿易關係開始正常化,自此開啟台灣農產品拓展中國大陸市場新契機,例如2008年以後兩岸開放三通直航大幅降低運輸成本、2009年兩岸簽訂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後排除檢疫檢驗障礙、以及2011年實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農產品18項農產品分階段降稅後,目前已有16項產品零關稅,累計2011年底早收清單中的農產品出口量、值達到2.03萬公噸、1.26億美元,較2010年同期大幅成長88%、127%,顯見在兩岸農業貿易持續合作交流下,早收清單農產品的外銷效益逐漸擴大。
雖然近來來兩岸農業取得豐碩的成果,但不可諱言的兩岸農業仍然存在許多挑戰,例如台灣水果被搶註或仿冒的盛行、防範優良農業科技與品種不當外流、農藥殘留安全標準差異等問題。目前政府除持續輔導農民建立品牌化,並簽訂海峽兩岸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與海峽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以利台灣與大陸農產品進行市場區隔,保障農民收益。同時,也建議兩岸持續以諮商機制,建立雙邊正式溝通平台,透過不斷交流與相互參訪,提供爭議解決之渠道,以便深化兩岸農業合作,擴大農產品外銷效益。
「立足台灣,佈局全球」為是政府一貫的政策目標,農委會表示將繼續強化農產品國際行銷方案,主要方向分為「辦理農產品海外通路拓銷活動」、「參加國際性展覽活動」、「設置農產品海外展售據點」、「建立農產品精品形象」、「培育與精進農貿人才」,除了開拓中國大陸市場外也將深耕日本、美國等其它主要市場,以提升台灣農業外銷競爭力,在全球自由貿易環境中奠定利基。
(本文刊載於2012年10月13日中央網路報)
(本文謹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