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以排華為主軸的排外資暴動,衝擊了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推動的進程,目前人們普遍關心的是,東亞區域的國際生產鏈條是否因此中斷,但真正應該關心的是,東亞區域相關各方間原本就不那麼紮實的民間互信,如何能夠獲得重建。
東亞區域相關各方間的互動,所缺的不是經濟資本,而是以民眾互信為內核的社會資本。長期以來,東亞區域相關各方一方面雖不斷推動經濟一體化進程,但另一方面卻不斷強化能鞏固各自民族主義集體記憶的工程,從而造成經濟一體化和民族主義猶如兩條平行線般同時發展的局面。經濟一體化重在跨越經濟的差異性,但民族主義則重在凸顯民族的差異性,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並無法跨越東亞民族主義強調差異性所延伸而來的張力,這是造成這次越南排外的深層原因。
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推動的進程,其模式雖然名目繁多,然而在小經濟體與大經濟體(如大陸、韓國)間,並沒有形成真正相互依賴的關係,頂多只是一種中轉功能的經濟關係,彼此貿易額的大部分屬於中間產品,所產生的利潤並沒有紮實落在小經濟體身上,民眾對彼此間的經濟互動基本上是無感的。韓國三星在越南生產三億支手機,相當於全部產量的一半,其主要零部件來自大陸東莞,並在越南進行組裝,利潤的大部分並不在陸越,越南民眾基本上感受不到與陸韓經濟體互動所產生的恩惠,這不利於陸越或越韓之間以民眾互信為內核的社會資本的建立與積累。
各經濟體間民眾互信的缺乏或不足,導致彼此之間社會一體化程度的滯後,這又反過來提供各經濟體政治菁英操弄民族主義的潛在空間。操作民族主義,可以讓政治菁英獲得符號資本,以獲得權力的正當性,積累政治資本,但卻不利於與其他經濟體間以民眾互信為內核的社會資本的積累與建立。信任是國際關係中最稀缺的東西,信任的缺乏是國際爭端的主要根源。建立互信不能只停留在菁英層次,而必須擴及一般民眾,並建立社會層面的互信,以期經濟一體化和社會一體化能同步進行,這是化解國際爭端的不二法門。
雖然,目前
兩岸服貿協議的審議仍卡在立法院,但這幾年來兩岸經濟一體化進程,取得相當程度的推展,則是不爭的事實。通過對越南排外的反思,對應到對
兩岸關係發展的思考,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啟發:其一、兩岸經濟一體化的推展,必須讓兩岸經濟關係真正擺脫中轉功能的角色,以期讓民眾能真正分享兩岸貿易額增長的利潤與恩惠;其二、兩岸經濟一體化的推展,必須立基在民本的基礎上,讓兩岸經濟互動能真正嘉惠民眾;其三、通過兩岸經濟關係和民眾利益相結合,以期不斷建立兩岸人民的互信,進而積累兩岸之間的社會資本。
兩岸之間,不缺經濟資本的投入,而是迫切需要建立積累更多的以民眾互信為內核的社會資本;兩岸社會資本的積累,長期以來一直滯後於經濟資本的積累與投入,從而使得經濟一體化與社會互信的積累無法同步進行。如何積累夯實社會層面的互信,應該是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課題。
【1030528 本文刊登聯合報A14版】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