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大學教授年齡有逐漸增長的現象,社會質疑教授「高齡化」的趨勢在教學上也許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是在「創新」的能力上可能就有問題了。許多年齡懸殊的戀人,經常掛在口頭上的一句話就是:「年齡不是問題」,相同的,在大學裡教授的「年齡不是問題」,問題是在教授是否有足夠的能力、體力及熱忱,可以承擔教學、輔導、研究、服務的責任。
為了解決教授「高齡化」問題,教育部預計明年初提出完整解決方法,其中包含縮短博士的就讀年限或放寬升等限制等。教授「高齡化」到底是不是問題,是值得討論的議題,但不能尚未對教授「高齡化」的問題深入探討其趨勢、原因、影響層面,就輕率地想以行政的方式謀求解決,不僅令人懷疑,也必將步入過去教改失敗的老路:未能謀定而後動、輕率決策,解決部分問題,創造更多新的問題。
縮短博士的就讀年限,充滿了危險性,不能不再加思量。近年來,就讀博士班的學生人數急速下降,就是國立大學也開始有招生不足的現象,往往招生人數比報名人數還多,以致學生的素質急遽下降,再加上目前就讀博士班的學生大多為在職人員,因為工作忙碌,實難兼顧職業與學業,以致社會對博士班的素質批評極多,此時若再縮減修業年限,可以預見的,博士班的程度要再往下沉淪,當產業界在大嘆沒有人才之時,這種人才培育之道豈能符合社會的期盼?
至於放寬教授升等的限制,也必須再加斟酌。當初大學法修正,加入了助理教授的層級,就是希望延長教授升等的期限,能讓教授更專心於研究工作。近年來大學不再獨尊研究,要求教師必須專注於教學、輔導、研究、服務等工作,因此,多元升等的辦法也在大學校園中試辦。除此之外,各大學都訂有教師升等六年到八年不等的條款,對大學教師的升等都有相當的激勵作用,此時放寬升等的限制,雖可減緩「高齡化」的問題,但難免會造成教授素質低落的後果,不能不慎重。
教授在大學承擔「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責大任,也肩負「經師、人師」的雙重使命,其素質不僅影響大學的學術水準,也衝擊學生的學習成效,因此,年齡應不是考慮的重要因素,能力、體力及熱忱才是關鍵條件,有人認為高齡教授創新、創意能力不足,但在實質的研究上並未全然證實年齡與創新、創意能力之間有絕對的相關,而事實上,若在需創新、創意能力的領域,這已屬聘用的必要條件,如無此能力,當然也就無法在此領域立足。目前各大學都有教師評鑑的辦法,只有有能力、有熱忱的教師方能在大學中生存,又何必為了降低教授的年齡,而做出許多可能戕害學術發展的策略呢?
現今台灣高等教育已進入春秋戰國時代,前段班競爭世界排名、中間者爭資源、後段班求生存,尤其是教育部不久之前宣布大學將裁併至百所左右,已在大學的治理方面投下一個大的震撼彈,各校莫不兢兢業業追求教學品質、學術卓越,對教師的教學與研究都有愈來愈嚴格的要求,此時若要放寬升等限制,不僅與現行趨勢背道而馳,恐將嚴重影響大學的品質,教育部不可不慎。
(本文已刊登於2014.10.02人間福報第5版國際/兩岸「百年筆陣專欄」)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