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陸經濟面臨高度的下行風險,各項經濟數據,包括工業產值、固定資產投資、零售銷售及房地產銷售等,都不見起色。根據IMF最新出具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國大陸今年及明年的
經濟成長率預估值分別被下修至7.4%及7.1%,而10月底中國官方公布的2014年1-3季度GDP初步核算结果,更顯示第3季經濟成長率僅有7.3%,是繼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所創下的6.6%低點後(2009年第1季),再次的新低記錄。
除了經濟形勢嚴峻外,當前中國大陸的金融情勢也有惡化的跡象,特別是伴隨房地產下跌及經濟降溫,整體金融市場的信用風險正不斷上升。近期陸續公布季報的幾家大型商業銀行,包括工商銀行、中信銀行及交通銀行等,不良貸款餘額及不良貸款率都雙雙提高,其中,工商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增速更是寫下八年來的新高。
經濟形勢的險峻加上金融情勢的惡化,讓大陸當局不敢輕忽,持續採取寬鬆的財政及貨幣政策因應。最近,刺激力道似有加重的跡象。例如,在財政政策方面,10月30日一天內,大陸國家發改委就一口氣通過總額高達2,476億元人民幣的3項鐵路建設方案,光是今年一整年,大陸在鐵路建設方面的累計投資金額就超過1.2兆元。除此之外,近來人行也積極透過定向寬鬆的貨幣政策,包括常態性的公開市場操作、常備借貸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SLF)、抵押補充貸款(Pledged Supplementary Lending,PSL)及信貸結構調整等,向市場持續挹注流動性,整體定向寬鬆釋放的貨幣已超過2009年因應金融海嘯的數量。
對此,外界普遍的解讀是大陸當局不希望看到經濟出現快速下滑現象、甚至爆發金融危機,然事實果真如此?我們認為,這個答案可能只有50分,一半對,一半不對。確實,經濟數據不會騙人,但政策分析卻可能存在各式各樣的答案。易言之,我們對於當前大陸推出的財政及貨幣政策,尤其是人行的定向寬鬆政策,有著一番不同的見解。
首先,在擴大公共投資方面,由於十二五規劃力推城鎮化,希望帶動內需與消費的力道,同時拉近城鄉與東西部的差距。這樣的作法,本來就存在龐大的鐵、公、基需求。觀察2009年到2013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金額足足成長一倍,便可一窺端倪。更何況,年關將近,各地方政府為讓上報的經濟數據更加好看,以爭取來年更多的經費分配,一定會努力做業績,重大公共工程及基礎建設勢必不會少。換句話說,近期大陸當局加大公共投資的作法,可能只是例行公事,而非特意針對經濟的下行。
其次,在人行的貨幣政策方面,我們認為調結構才是這一系列定向寬鬆政策真正的核心,而非刺激經濟。目前大陸資金總量並不緊張,2014年9月的M2數量已經超過120兆元人民幣,占GDP總量也超過200%(以2013年為基準),顯示市場資金是相對充沛的。近期人行屢次小幅度的正回購,也意味著人行認為當前資金環境是相對寬鬆的,才會在公開市場回收資金。然而,在流動性不虞匱乏之際,整體資金的配置卻出現很大的問題。小微企業、三農、工商個體戶等借貸弱勢者,在現有金融市場普遍無法輕易籌資,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遲遲無法改善,因此人行才會積極透過定向寬鬆,希望引導銀行將資金投向弱勢的小微企業及三農,促進信貸結構優化,解決融資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
平心而論,當前中國大陸經濟及金融情勢確有惡化跡象,但還沒嚴重到失控的局面。因此就近期推出的財政及貨幣政策而言,雖有提前因應經濟下行之意味,但真正的重點仍是在調整現有失衡的結構,包括經濟結構(內需及消費的提振)、區域結構(城鄉及東西部差距)以及信貸結構(融資分配不均)等,而這也是十二五規劃的重中之重。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人行定向寬鬆的作法其實也是在解決日益升溫的影子銀行問題。因為在融資資源分配扭曲下,借貸弱勢者由於無法從正常融資管道取得資金,只能轉向影子銀行及地下金融進行借貸,結果反而讓整體金融市場暴露在更大的風險下。一旦經濟急轉直下,金融危機將瞬間爆發,這絕非當局所樂見。藉由定向寬鬆讓融資資源重新分配,舒緩借貸弱勢者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境,自然可抑制影子銀行的風險。
不可否認的,大陸經濟正遭遇一些逆風,如何順利迎風轉舵,是執政者當前最大的考驗。在金融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調結構的作法或許有點溫吞、效應顯現也沒那麼即時,但卻是相對穩健的方式。面對瞬息萬變的經濟及金融情勢,政策修正難免,但目前看來,大陸當局似乎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本文刊載於2014年11月6日旺報)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