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復徵證所稅以來爭議不斷,台股量能萎縮欲振乏力,導致民國101至103年證交稅收入較98年至100年平均每年少242億元,而103年證所稅卻只課徵到38億元,得不償失,各方要求廢除的聲浪四起。
回憶歷史,民國62年台股交易熱絡,財政部首度開徵證所稅,政策一出,台股指數由五百餘點回跌到兩百餘點,在稽徵困難下,財政部在64年底停徵證所稅。民國77年財政部再度宣布復徵證所稅,政策一出,台股無量崩跌十九個交易日。
有所得就要課稅,乃所得稅課稅的基本精神。但此次證所稅修法出發點沒有問題,立意良善,卻未經充分討論思考、充分解讀,及預測市場的反應,倉促成案,忽略民眾對課徵證所稅的恐懼與排斥,實務上造成多層不利影響。
股市本該是
台灣優質企業的最佳搖籃,一個孕育夢想與希望的地方,但在證所稅開徵後,其他亞洲國家行情正熱,「滬港通」、「台日通」與「台星通」也逐一上路,提供國內投資人新的投資機會,讓資金移動更加便利,在台股吸引力不足的情況下,將讓台股面臨邊緣化的危機。
自民國101年第2季證所稅議題引爆後,大戶從平均從1,330人降至696人,中實戶從平均從11,076人降至6,265人;若從整體投資人來看,則有近七成的投資人在台股「減量」、甚至退場,近六成的投資人另闢戰場、投資海外。台股成交量從過去一日動輒2、3000億元以上榮景,如今只剩7、800億元「正常量」,證券公司縮編整併,證券從業人員也急驟減少,政府稅收短絀,而當市場成交量大幅萎縮,還一廂情願存在先求有再求好的心態,這對國家整體發展相當不利。
此後,在這段時間還陸續增加許多對股市不利的租稅規定,如股利扣繳2%的二代健保補充費、股利扣抵權減半政策等,這些措施雖然對政府財政以及社會公平有所幫助,但對股市動能、資金外移都有不利的影響。這些因素,在景氣較佳時,仍能維持股市正常運作,然而,在國際經濟大幅波動、混沌不明時,如中國大陸成長下滑、全球經濟趨緩等,立即衝擊到國內的經濟情勢,股市也成為了箭靶。
況且台股結構以散戶居多,與國外法人為主不同,市場相對敏感,儘管近10年來,外國機構投資人進入台股市場,也還不到三分之一,而散戶多數不願意讓經過總歸戶後的進出總額曝光,效法國外課徵證所稅也不一定適宜。我國現行證交稅率千分之三也普遍高於亞洲多數國家,顯示證交稅中已隱含證所稅的內涵。根據民國100年底大法官第六九三號解釋令及當時的財政部官網,「現行千分之三的證交稅其實就內含證所稅的性質」。這都說明「股市不是沒繳稅,是繳稅方式不一樣」。既然證交稅已含證所稅,「證所稅」實施以來紛擾爭議不斷,不但股價受到影響,股市交易量更急遽萎縮。
面對危機,需要有一系列的方案來挺住台灣
競爭力。證所稅可能不是影響股市的唯一因素,但應當是一個重要因素。現階段能做的就是廢除證所稅,讓證所稅的爭議一掃而空,配合明年1月1日實施的健保補充保費調整方案,提高股利、利息、租金、執行業務收入的扣費門檻,將有助於股市恢復交易的熱度。
台灣的資本市場重新上路後,成交量將逐步恢復,將能創造多元雙贏的局面。一是輕稅減政,收得到稅、稽徵簡便,也更容易引進新的金融商品、容易高頻交易、容易避險、容易造市等,促使政府大幅超徵稅收,充實國庫,扭轉過去課證所稅「得不償失」情況;二是政府稅收增加後,國家有更多資源用於公共建設或社會福利,可讓多數人都獲利;三是取消大戶條款和IPO張數限制,有效幫助企業在公開市場籌措資金,而籌資管道暢通也將有助於產業發展和就業,同時也刺激股市大戶投資IPO股票之意願;四是落實內外資租稅公平,為台股留錢、留人,避免內資大戶轉為「假外資」,甚至資金轉向海外股市投資;最後則是為近來的證所稅爭議畫下句點,將有有助於台股股價表現,股市投資人的信心回來,民眾的消費信心更好,將可促進消費,帶動經濟發展。
在社會尚無法凝聚共識前,廢除證所稅,不僅兼顧租稅正義、資本市場競爭力、產業發展、人民所得、政府稅收等多元考量,化解長久以來的爭議,讓台灣資本市場得以重新步上坦途,茁壯發展並為台灣的經濟再創另一個新高峰。
(本文刊登於12月號台胞好康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