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在2020大選失敗之後,黨內各界呼籲改革的聲浪水漲船高,可以說,改革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筆者與「黨革青」的青年夥伴在1月11日晚間,率先於國民黨中央黨部前提出三點倡議,也就是「改革三步驟」:組建中央改造委員會、舉辦黨是改革會議,召開臨時全代會審議改革方案。
三點倡議,也與黨內許多先驅前輩觀點接近。青壯派領袖江啟臣、蔣萬安在辭去中常委後,就呼籲成立「臨時決策委員會」,改革國民黨的路線與權力結構。而新任秘書長曾銘宗在就職之後,也表示黨中央正積極研議舉辦論壇或推動「改革策略委員會」。從此來看,可以說已然有一定程度的共識。然而有共識就代表國民黨能改革嗎?從過去的經驗來看,答案似乎是否定的。筆者認為,此次國民黨改革成功的關鍵,其實在於是否有確立改革程序。因此本文以下便將逐一論證,確立改革程序的重要性。國民黨唯有確立改革程序,才能成功改革。
一、過去的改革呼聲為何無法轉換為具體作為?
具體來說,國民黨的改革分為程序和實體兩個層面,「黨革青」的改革三步驟,事實上是著重在程序面,並未涉及實體面的改革。因為筆者認為,要進行實體改革,就必須要先確立改革程序。從程序到實體,才能擺脫過去改革呼籲總是雷聲大雨點小,大吵大鬧後煙消雲散的困境。
在過去,尤其是2014和2016年大敗,國民黨內都不乏改革倡議,甚至也已然形成黨內共識,然而多數倡議卻都只有方向,卻沒有具體細節,更沒有確立程序,因此導致在改革熱度消散之後,往往成為歷史的塵埃。
因此結合過去失敗的改革經驗來看,此次國民黨要想改革成功,首先就必須得確立改革程序。因為明確的改革程序,將從實然面推進改革的進程,不會談論半天,卻還在原地踏步,或是因觀點歧異,分散改革能量。只要改革程序被確立,就可將各界的改革倡議容納其中,經由正式程序轉換為實體改革。在依法治黨的年代,只有走正式的程序,具有法定授權,才能真正推動改革。而要確立改革程序,「黨革青」的改革三步驟,或許就是相當值得參考的方式。
二、成立具有合法正當性的專職改革機構-中央改造委員會
無論是任何名稱,包含青壯派立委所提的「臨時決策委員會」,抑或是「改革策略委員會」,事實上都在反映一件事,就是目前黨內並不將改革重擔寄託於現有的決策機關,即中常會身上。這不僅是由於目前中常委們已逾任期,只是因應2020大選延任至3月,因此正當性不足,另一方面,也是導因於黨內普遍不信任中常會現有的結構,足以乘載改革重擔。
因此倘若要進行黨的再造改革,就必須跳脫出現有的權力架構,經合法的正式程序,授權成立一個專職的改革決策單位,來處理相關改革事務,決不能僅是成立裝飾性的諮詢、建議之幕僚單位。
而要建構一個具有合法正當性的改革機構,則除了須經中常會授權外,事實上,該機構的人事組成也是至關重要的環節所在。因為過去中常會之所有在制度上擁有決策權,然而決策卻飽受批評的原因,正是由於中常委並不具備名實相符的權威,無論是由於其外部民意基礎不夠,或是並非黨內權力層峰。所以說,改革機構成員,就必須由具備外部民意基礎的重要公職人員,包含首長、民代,和黨內眾望人士,如歷任黨主席,以及代表性人物,如青壯領袖、友黨社會賢達來擔任。而為保持議事與決策能力與效果,改革機構人數也不宜過多,如當前中常會般,參與列席多至40人,導致無法議事,權力掌握在議程操控者上。
至於為何「黨革青」主張成立「中央改造委員會」,則是源由於黨的歷史意涵。事實上,「中央改造委員會」是蔣介石在1949年時於中常會上提出「中國國民黨之改造案」,之後在1950年通過成立,進行為期兩年的改造工程,重建當時由於大陸淪陷,混亂不堪的黨組織,最終度過當年風雨縹緲的生死存亡危機,成功守護中華民國。而2000年敗選後,連戰也擔任改造委員會召集人,以年輕、本土和多元化為主軸,制定國民黨改革藍圖,推出一系列黨務革新和改造計畫,召開臨全會,通過《國民黨改造工作報告》,重新定位國民黨的政黨價值。
從此來看,「中央改造委員會」對國民黨來說就有無比珍貴的歷史價值,每逢重大敗選或危機,都能扮演黨浴火重生的關鍵機構。在存亡之際,找出革新之道外,亦保有黨的歷史價值,正是「黨革青」主張成立「中央改造委員會」的設想所在。此外,這也是能讓黨從獨任制走向合議制的重要試點,建立集體領導的雛型。
三、舉辦容納多元意見,進行修補式改革的大鳴大放論壇-黨是改革會議
而當經合法程序,成立具權威、代表性的專職改革機構-「中央改造委員會」後,中改會首要的任務,就是舉辦「黨是改革會議」,讓黨內各界,無論是資深、青壯,都可不分地位名聲,只問論述地大鳴大放。
國民黨雖然具有多元包容的特性,然而從過去的發展來看,許多聲音與意見其實是無法有效由下而上,而始終被壓抑在黨的邊緣。因此這也造成黨易於內鬥的DNA,也就是沒有一個能容納多元意見的決策疏通機制所導致的。
而過往本土藍-外省藍、中央藍-地方藍的分歧,在這次選舉中,更衍生出知識藍-庶民藍、建制藍-基層藍,以及銀髮藍與青年藍的世代對立。所以說,舉辦一場能包容多元意見,讓黨內各方可以抒發已見,在歧異容納在體制內的「黨是改革會議」,就成為當務之急,也更具必要性。唯有一場匯聚各方、史前無例的論壇,才能讓這次的改革成為「修補式的改革」,而非「清算式的改革」。
「清算式的改革」只會增加藍營的分裂,而一旦分裂,就勢必無法團結,從而揮散改革的能量,甚至從過去的歷史來看,有心人亦可能會藉「清算式的改革」來進行政治鬥爭,而破壞改革大業。唯有「修補式的改革」,才能讓國民黨擺脫內鬥的宿命,內聚能量,重新進前。
四、經由法定權威的程序,通過改革方案-召開臨時全代會
而中改會成立後,歷經黨是改革會議討論,所匯聚研擬的改革方案,則必須經由黨的正式程序來通過,完成改革的最後一哩路。由於過去全代會都在下半年舉行,因此在改革迫在眉睫,黨必須大破大立才能向前的情況下,就勢必要舉行一場,專注在改革方案的臨時全代會。此外,黨改革方案也相當可能會涉及到黨的整體架構,為避免改革銜接問題,因此不宜在常規全代會上通過。
所以說,經由臨時全代會通過黨內權威要角、各界賢達所研擬的改革方案,來正式揭開國民黨嶄新的一頁,無論是從時間急迫性,還是實體銜接性來看,都是比較妥當的方式。一旦改革方案要等待下半年的全代會通過,則很可能讓黨錯失改革最佳的契機,甚至延誤黨重振的進程。
五、結論
總地來說,「黨革青」主張成立具有合法正當性的專職改革機構-中央改造委員會;舉辦容納多元意見,進行修補式改革的大鳴大放論壇-黨是改革會議;以及召開臨時全代會,經由法定權威的程序,通過改革方案。不過在第一與第二點的順序上,則可因應現實狀況而進行調整。
因為就目前來說,黨主席和中常委選舉將在3月7日舉行,扣除過年期間,其實時程只剩一個月左右,因此中改會很可能須待新主席和新常委就任之後才能通過決議進而組建。不過黨是改革會議則可相對彈性,無論是在改選前,亦或是改選後舉辦。在改選前的好處是可以化解當前黨內對立,給予體制話語權空間,其中各方論述也可成為參選黨職人員的政見,並且成為黨員、黨代表挑選黨職人員的判準。
就目前來看,黨是改革會議勢必要包含討論到以下七大面向:黨的價值願景、黨的國際與
兩岸論述、黨的決策模式(採獨任或合議制)、黨的中央與地方關係、黨的組織再造、黨的青年培育架構,以及黨的財務改革(包含黨產去留)。透過黨是改革會議討論這七個面向,再由中改會彙整研擬成一份通盤的改革方案,交由臨全會通過,改革才能完成,國民黨也才能變法圖強,浴火重生。
在此,「黨革青」也呼籲「三大訴求,缺一不可」,所有有意願參選黨職,即黨主席和中常委的參選人們,必須表態同意在限期內,成立一個具有合法正當性的專職改革機構、舉辦容納多元意見,進行修補式改革的大鳴大放論壇,以及召開臨時全代會通過改革方案。對改革的立場,必須大是大非,不容模糊。只要改革程序被確立,改革就成功一半,而只有經過程序,改革才能成功。
(本文已刊登於109.1.28 YA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