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兩車在路口發生側撞的交通事故。)
近日在新北市新莊幸福捷運站附近的號誌路口,一對情侶綠燈時走在行人穿越線上,卻遭左轉的小貨車撞擊,一死一傷,倖存的男子寫下「我們所勾勒的幸福,原來永遠到不了」,引發不少民眾心酸與討論,交通部長林佳龍也為此提出七大解決方案。
根據交通部道安會統計,
台灣本島各縣市今年1-5月的交通事故死傷人數非但沒有因
新冠肺炎疫情而減少,每10萬人死傷數還比去年(民國108年)同期均增加不少。而近兩年因汽機車未禮讓行人,造成路口行人死傷人數更明顯攀升,108年路口死傷人數總計2401人,不僅比107年多出500多人,更創下自97年以來新高,可見政府部門近年的相關改善措施成效有限。
增加保護行人安全設計
行人事故肇因主要在於人、車、路之交通三大要素的綜合影響,交通混亂既無效率又不安全之主因,是各道路及路口混合人車流過於嚴重,因此建議應將七大解決方案綜合分析人、車、路之相關因素,由人性化之智慧道路設計思維著手,以盡量減少人車混流衝突為目標,研擬交通管理3E之工程、教育及執法之可行方案。
3E方法成功關鍵在於依照順序期能形成良性循環,首先交通工程之人及路的因素,應檢討目前人本交通之問題在於缺乏行人安全空間之智慧設計,因此應盡快由易肇事路段及路口的路型、標誌、標線及號誌之檢討,重新檢視修正公路設計規範,及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等,以增加保護行人之交通工程設計為根本。
譬如包括騎樓及人行道之行人安全空間連貫一致之通行設計與管理、縮短行穿線距離之路口行人安全庇護島的適當設計、減少轉彎視野死角之行穿線退縮的適當設計、因應路口左轉事故高風險之左轉保護行人的時相設計、增加路口號誌全紅之行人專用對角線行穿線、依據行人交通量增加路口行人專用綠燈號誌秒數、在風險高社區周遭的路段或無號誌路口,恢復設置有注意行人標誌標線號誌配套設計之斑馬紋行穿線,或增設有行人穿越之即時偵測預警之行穿線科技型感應閃爍裝置、大型車路口轉彎內輪差區域之警示紅色標線、都會區機車道重新規劃配置,以符合供需平衡並減少機車不當穿梭超車等。
至於車輛因素,由於大型車肇事率及事故嚴重性高,其中以視線死角和轉彎之內輪差為主要肇因,建議大型車應裝設主動預警並能連動剎車減速的行車視野輔助系統,大型車的車身亦應要求黏貼適當反光標示以增加夜間之辨識與警示。
提高罰則不良駕駛退場
其次,應針對闖紅燈、超速、任意變換車道、危險超車、路口沒有依據規則停讓等重大違規,甚至包括在行穿線未合法禮讓行人之違規事項,研議提高相關罰則及規劃違規記點制度,尤其相同違規事項之累犯應增加累進計點,超過點數上限則執行不適任駕駛退場再教育機制。在交通教育方面,應選擇新的交通規範及執法重點,密集在各式媒體進行宣導及在各式社區針對不同用路人族群進行適當宣導教育。
至於高齡者交通事故防制精進計畫之行動方案,建議應透過其居住及活動之社區運用人性關懷方式,先了解高齡者目前交通需求及使用運具情形,如評估其為不適任駕駛或行人風險高,應研擬執行政府招募補助社區志工,協助共乘接送等替代交通方式。
最後在交通執法方面,應明確規劃高齡者電動代步車的適當路權及使用範圍與限制,制定執行相關管理規則以保障其安全,並應加強執法頻率並規劃重大違規科技執法之適當方式,同時規劃如民眾檢舉嚴重影響交通安全之重大違規則發給適當檢舉獎金,鼓勵民眾檢舉以檢舉重大交通違規為主,以彌補警力不足加強執法成效。
(本文曾刊登於109.07.27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