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com,income tax。)
一則攸關到所得、財富及其繳稅的不同關照介面,藉此窺見到
貧富差距背後所實有的若干迷思。
首先,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家庭收支調查〉顯示,去年(2023年)每戶家庭可支配所得平均數為新台幣113.7萬元、年增2.5%,中位數為96.1萬元、年增2.2%,若是將每戶數區分為5等分位,那麼,最高20%家庭的每戶平均可支配所得為230.2萬元、年增2.6%,至於,最低20%家庭的每戶可支配所得則為37.6萬元,再加上去年超徵的現金補發以及租稅、社會福利等效果加總之後,那麼,最高與最低分位的家庭所得差距縮小為6.12倍,已然是較前1年(2022年)減少0.03倍,換言之,貧富差距業已持續改善中,只不過,以家庭可支配所得的平均數而非家庭財富,來作為貧富差距已然有所改善的觀測指標,這部分實有待商榷之處,畢竟,家庭可支配所得調查係以每個家庭的經常性收入為總額,再減去必要消費等經常性支出之後,所得出的家庭可支配所得,相形之下的〈年家庭財富分配統計〉,其家庭財富統計則是除了薪資收入外,還進一步推估家庭所擁有的股票、不動產及汽機車等所有資產設備價值,以作為所有財富的累積總和,本身並沒有扣除支出的存量概念,據以代表真實現況的財富價值。換言之,從可支配所得到所有財富總和、從被動收入到主動收入,以迄於從世代移轉到社會性移轉而來的資產規模與財產資本,直指貧富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差別、差距和差額,實有其從不同操作性界定而來的結論發想。
其次,來自於聯合信用卡處理中心所公布的最新報告發現,今年(2024年)5月綜合所得稅申報者,係以信用卡繳納綜合所得稅的金額及筆數,出現逐年穩定成長趨勢,並且分別達到新台幣2098.5億元和約135.4萬筆,雙雙創下歷史新高,採用信用卡繳交綜所稅也占整體綜所稅收的八成左右,此外,有超過75%的民眾繳稅金額在5萬元以下,至於,繳稅10萬以上的人雖然僅占比重的15.56%,不過,卻是貢獻全國近9成的稅收,連帶地,扣緊特定年齡層的觀測指標,這其中45至65歲的人口族群更是信用卡繳稅的主力軍,繳稅金額合計占整體55%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超過65歲的納稅義務人,雖然其人數僅占2.26%,但是,繳交的金額卻是高達整體的21.21%,而且平均單筆繳稅金額超過147萬元,金額中位數達到8.2萬元,高齡化人口的經濟實力遠遠領先於其他的年齡層族群;最後,最為富有的前1%繳稅大戶,平均單筆繳納金額大於208.3萬元,其繳稅貢獻更是占總稅收金額的53.23%,無疑地,富者恆富及其貧者越貧的『馬太效應』,已然是讓
台灣淪為無底深淵且難以自拔的『階級社會』。
遠地不說,〈平均年所得調查〉指出,去年的所得收入者,平均年所得為新台幣70.91萬元、再創歷史新高,而且各年齡層的所得收入均創下新高,比如說30歲以下族群的平均年所得,2020年之際為50.55萬元、2021年51.9萬元、2022年53.57萬元,到了2023年達到54.59萬元,比前一年多了1萬元,平均下來的月所得約4.55萬元,連帶而來,去年全國家庭平均每戶每年的儲蓄金額,對比於2020年26.45萬元,2023年提高到27.54萬元,同樣都是創下歷年的新高,只不過,環視於去年全國家庭可支配所得的縣市別落差,新竹市以可支配所得平均數145.1萬元躍居冠軍,倒數3名分別為台東縣78.95萬元、嘉義縣80.27萬元及花蓮縣86.86萬元,至於,家庭儲蓄部分,2023年新竹市平均儲蓄36.86萬元也是躍居冠軍,較上年增加5.28萬元,去年家庭儲蓄還是以台東縣的平均17.54萬元最低、年減3.98萬元。
總之,從家戶到納稅義務人、從家庭可支配所得或家庭財富到綜合所得稅申報,從所得收入到消費支出,直指出來的乃是對於該項貧富落差的考察論述,是要有內涵概念、樣貌面向及其生活寫實,以迄於從整體到集體、個體的綜融性思辨,特別是貧富差距背後所意指的個人不平等、家庭不平等、區域不平等、社會不平等,這也是當前台灣地區經濟階層深化現象的一項嚴肅變革課題。
(本文曾刊登於113.08.19 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