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勝選後赴桃園大溪陵寢祭拜蔣經國故總統、在忠烈祠遙祭國父,以及這次為吳伯雄赴大陸參訪前餞行時談到「中山先生信徒」時,都曾有語帶哽咽、紅了眼眶的情形,也有媒體將這些紀錄特別製作表格刊載出來,這點可以具體看出馬英九實在是個「性情中人」,更可以看出來,他對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孫中山先生與他的恩師蔣經國總統的感懷之深。
馬英九現在身負公職,並沒有辦法親自到中山陵祭拜國父,吳伯雄則是政黨領袖,而且已經不受兩岸關係條例中,有關政務官卸任三年內不得前往大陸規定的束縛,所以當馬英九看到吳伯雄可以赴大陸去祭拜國父,以一個中山先生信徒的身分祭告國父「我們拿回了執政權」,這是深為中山先生信徒者所最為驕傲的事,他卻限於規定而無法前往,當然是心中有感,這是可以體會的。
作為一個孫中山先生的信徒,我們都知道,孫中山先生一生都致力於國家的統一與強大,即使在民國十四年他彌留時,也不忘口中說著「和平、奮鬥、救中國」,所有國民黨的集會中,都會有國父遺像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墨寶與對同志的期許,馬英九、吳伯雄都畢生為國民黨黨員,也都是孫中山先生的信徒,所以馬英九過去才說過國民黨的目標是終極統一,但是由於台灣內部情勢與國際情況的複雜,使得目前國民黨與馬英九,都並沒有將中山先生這一生的理想與目標加以強調,想到了這一點,馬英九與吳伯雄也不可能心中沒有深切的感觸。
馬英九不管是從小在他父親馬鶴凌的教導下,或是在國內所受的學校教育、在美國辦波士頓通訊所揭櫫的理想,而回國後在蔣經國總統麾下所受到的薰陶,應該都對中山先生的理念十分認同,所以馬英九必然是孫中山先生的繼承者、中山先生理念的接受與實踐的繼行者,他當然會對吳伯雄到中山陵的祭拜非常重視。
孫中山先生是中華民國與國民黨的肇建者,他雖然一生從事革命,但由他在〈民族主義〉第三講中所指出的觀點:「大凡一種思想,不能說是好不好,只看他是合我們用不合我們用。如果合我們用便是好,不合我們用便是不好;合乎全世界的用途便是好,不合乎全世界的用途便是不好。」來看,他絕不是個「教條主義者」,而可以說是是一位腳踏實地的「務實主義者」。
馬英九既然是孫中山先生的繼行者,當然也不會是教條主義而會主張務實主義,所以馬英九在競選時並不會經常談到孫中山先生的主張,甚至可以說很少談到孫中山先生,但這只是選戰的考量,應該不是他內心的真實世界。事實上,從馬英九在日常生活的所作所為,與政策理念的實踐上,都可以看到許多孫中山先生的影子。
孫中山先生雖然說過「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這一類的話,但孫中山先生也說過「夫吾人之所以持民生主義者,非反對資本,反對資本家耳,反對少數人佔經濟之勢力,壟斷社會之富源耳」,可見中山先生並不排斥資本家、只是不要資本家壟斷而傷害到社會大眾,所以,一般認為他的經濟政策的立場是中間偏左。孫中山先生的經濟思想可以說就是在追求「經濟發展」與「照顧弱勢」,所以他也曾說:「中國之患在貧,貧則宜開發富源以富之。惟富而不均,則仍不免於爭,故思患預防,宜以歐美為鍳,力謀社會經濟之均等發展,及關於社會經濟一切問題,同時圖適當之解決。」,而這些思想的精髓都可以在馬英九具體政策的實踐中看到。
如愛台十二項建設就強調經濟發展,這是為了要使得過去八年被民進黨政府無能統治而導致的低迷經濟,能更振興起來,而振興經濟的目的則是為了照顧弱勢。這些都是馬英九政策的積極目標,所以馬英九是中山先生堅定信徒殆無疑義,他為了中山先生而感傷,正是一種「性情中人」的最真實表現。
(本文刊登於2008-05-26╱中華日報╱第A4版)
(本文代表作者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