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我國稅改史上第4次的「賦稅改革委員會」(賦改會)於日前正式成立,其成員包括委員會委員與諮詢委員共計50餘人,可謂歷來人數規模最龐大的賦改會。前者為學者專家與行政機關代表,後者則是由立法院財改會委員、工商團體、民間稅改聯盟、以及前任財政部長等所組成。根據賦改會主委邱正雄的說明,雖然委員會具有方案的最後決定權,但在議案討論過程中,諮詢委員仍有充分的參與機會,其意見亦會受到尊重。由這麼多人構成的組織,來討論利益牽扯那麼複雜的稅改議題,若要成功,除了運作方式與議題選定須考慮周延外,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參與者須於事前建立對這次稅改目標與遠景的共識。
這次賦改會宣示追求的目標共有經濟發展、社會公義、國際競爭力與永續環境等四項,其改革的原則與方向則是「增效率、廣稅基、簡稅政」。在此前題下,委員會將對我國現行稅制與稅政二方面的問題,進行深入檢討與研究。在稅制方面,與所得稅有關的包括促產租稅減免落日的因應、綜所稅免稅額與扣除額的檢討、取消軍教薪資免稅的配套、金融商品課稅制度的整頓、以及反避稅制、噸位稅與勞動所得退稅補貼制度的建立等;與財產稅有關的包括遺產及贈與稅制以及土地稅及房屋稅減免稅之檢討;與銷售稅有關的則包括綠色稅制及營業稅有關問題的檢討等二項,另外,還針對綜合性的經濟特區課稅問題進行單獨的研究。在稅政方面,除了分別針對綜所稅、營所稅與營業稅三者的稅政簡化措施進行檢討外,更將疏減訴訟與納稅人權利保護等問題納入討論。由於這次賦改會的成立離上次民國90年的財改會並未太遠,因此議題中「老案」居多,只是時空環境條件改變,我們或許需要重新思考一些不同的做法,尤其是政黨再次輪替,新政府在某些議題上的改革主張與舊政府的確有頗大的差別。
一個委員會的成功乃係決定於其運作方式的效率,賦改會若每月一次的開會都採委員與諮詢委員聯席會議方式,人數如此眾多,觀點與立場難免相異,要取得決議共識必不容易。何況,當時之所以將利益團體代表列為諮詢委員,即是為避免委員會在決議過程受到太多利益的杯葛與干擾,從而影響改革方案的格局與品質。如今,若為「尊重」諮詢委員而過度採取聯席會議,則不但與原先專業化與單純化的委員會設計意旨相違背,尤有甚者,由於委員會才是最後決議機關,所有議案皆須經委員會正式通過才算定案,短短一年內,共計二十個議題,委員會開會的次數與負擔已然相當繁重。賦改會應該另以其他方式搜集與整理諮詢委員的意見,毋須皆以開會的形式進行,徒然造成運作效率的傷害。
賦改會雖然於日前初步提出上述四大改革目標與三大改革原則,但並未真正為我國未來的租稅環境規劃出一個長期的遠景。賦改會所提出的稅改目標與原則乃係「放諸四海皆準」的大帽子,沒有人可以反對,也沒有人會說不對。如果這些目標與原則可以同時兼顧,稅改的推動何豈會有困難,故真正的問題乃在於當目標與原則有衝突時,稅改應如何作正確的選擇與取捨。在內外在環境劇變下,台灣目前正面臨全球化、老年化、區域化、以及知識化等四個面向的衝擊,現有稅制應儘速配合重新建構與調整。賦改會對此應有清晰而完整的想法與藍圖。
我們於此呼籲,透過這次稅改,將台灣建立成一個值得人民驕傲納稅的租稅環境。屆時,有錢人不必逃稅,企業願意投資國內,外資與人才不會被嚇跑,更重要的是,民眾對稅制公平效率恢復信心,大家都願意驕傲而誠實地納稅。這難道不是我們心中所期待的稅改願景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
〈本文刊載於2008年7月6日工商時報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