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加拿大總理哈珀(Stephen Harper)於今年6月18日,在首都渥太華會見新任中共駐加拿大大使羅照輝表示,加國高度重視加「中」關係,並期待於11月間訪問北京,同時參加「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第二十二次經濟體領導人非正式高峰會議。哈珀總理規劃運用這次參加APEC峰會時,積極表態參與習近平所提出的「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計劃。隨後,加拿大外長貝爾德(John Baird)及財政部長奧利佛(Joe Oliver)與羅照輝進行會談。在會中,羅照輝向加國官員表示,希望加國國會儘快批准「中加投資保護協定」(Canada-China Foreign Investment Promotion and Protection Agreement),並建議兩國著手協商自由貿易協定,同時積極加強能源領域的合作。此外,羅照輝呼籲「中」加雙方建立「海上能源走廊」,與中共正在建設的「海上絲綢之路」對接。
「中加投資保護協定」在2012年2月中旬,由加國總理哈珀訪「中」時簽署。目前,「中」方己經完成批准程序,但加國國會遲遲未能批准。哈珀所領導的保守黨政府,在加國眾議院308席中擁有166席的多數優勢,理應能夠順利讓投資保護協定在國會通過。但是,哈珀政府內閣成員針對中共政經關係發展議題,現有合作派與保守派的分歧政策路線,其中外交部長貝爾德、財政部長奧利佛,以及貿易部長法斯特(Ed Fast)等主張,加國應把握機會發展與中國大陸的經貿能源合作關係,並減少對美國能源市場的依賴程度。目前中國大陸是加拿大第二大貿易夥伴,2013年雙邊貿易額達到730億美元,相較於美加雙邊貿易總額超過5,500億美元,以及「中」美間5000億美元貿易總額,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不過,對「中」加的經貿合作關係發展持保守態度的閣員包括,就業與社會發展部長肯尼(Jason Kenney)與工業部長摩爾(James Moore)等認為,加國必須重視「中」方對加國網路安全,以及網路間諜行為的威脅;同時,中國國家海外石油公司日前以151億美元併購加國阿伯塔省尼森(Nexen)能源公司案,已經引發加國人民認真思考,是否將繼續讓「中」方併購加國的國有企業。哈珀政府內的保守派強調,北京政府根本不可能同意,加國在中國大陸併購類似規模的國有企業。
根據「加拿大亞太基金會」(Asia Pacific Foundation of Canada),於2014年6月中旬發表的「2014年加拿大人對亞洲看法民意調查報告」(2014 National Opinion Poll: Canadian Views on Asia)指出,相較於2013年公佈的調查數據,加拿大人相信亞洲應該是加拿大外交政策最優先地區的比例下降14%,只有37%,2013年時有51%,而2012年有55%持此態度;同時,74%的公民認為美國是對加拿大經濟繁榮最重要國家,另有35%的公民認為中國大陸對加國經濟繁榮有高度重要性,2013年時45%加人認為中國很重要;此外,美加兩國已有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但支持加國與中國大陸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公民,從2013年的42%降至2014年的36%,另持反對態度的公民則從2013年的45%,增加到2014年的50%。
前任加國駐北京大使慕朗尼(David Mulroney)表示,從2012年到現在,「中」加兩國政經關係已經趨向複雜化,一方面兩國的貿易投資質量快速增加,加國決定增加對中國大陸出口鈾礦,以強化雙邊核能合作;同時,加國農業部長麗茲(Gerry Ritz)於2014年6月下旬,在北京與中共方面簽署強化農業科技與農牧產品貿易合作備忘錄;此外,加國將增加4個駐中國大陸的貿易服務處,讓總數達到15 個,僅次於美國。但是加「中」兩國對彼此的戰略性疑慮也同步升高,而且加國政府內部與國會開始出現「親中派」、「親美派」,以及「平衡策略派」的路線競爭。「中加投資保護協定」遲遲未獲加國國會批准,就是一項具體的指標;此外,美國與中共在亞太地區的戰略競逐加劇,已開始制約「中」加兩國政經關係發展動向。
二、哈珀政府戰略猶豫浮現
美國紐約智庫「歐亞集團」(Euroasia Group)總裁布雷默(Ian Bremmer),在<全球十大政治風險浮現>專論指出,2014年排名第一的政治風險,就是美國盟邦「經濟親中、安全靠美」的「戰略猶豫」(Strategic hesitation)加劇;基於國家安全理由,美國最親密的戰略夥伴以色列、英國、日本等,除了抱緊美國別無選擇;但是位居二線的盟邦卻未必如此,這些國家為避免過於親近美國,已經開始轉換國際戰略重心,並對該國的企業與投資人產生影響。
從現在到二○三○年間,亞太地緣戰略的形勢將有六種可能發展型態:(一)美國恢復在亞太地區的主導地位;(二)美「中」日等國合作組織東亞共同體;(三)美「中」兩強共管亞太地區;(四)美國-印度-中共在亞太地區三強鼎立;(五)中共在亞太地區稱霸,而美國勢力退出亞洲;(六)亞太地區形成由中共主導的威權陸地國家,與美國主導的民主海洋國家相互競爭格局。
隨著中國大陸整體綜合實力的成長與發展,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主導地位,已經明顯地受到中共的挑戰。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盟國友邦,普遍希望美國能夠繼續留在亞洲以制衡中共,但是,這些國家隨著與中共在經貿、政治、社會、文化,以及軍事互動關係的日益密切,也出現了「戰略猶豫」,並徘徊在「親美」、「親中」,或平衡政策路線上。同時,多數的亞太國家都在密切觀察美「中」競合關係的變化動向,藉以調整本身戰略位置,以期達到趨吉避凶並能左右逢源的效果。例如,澳大利亞主流意見認為,順從中共或以實力對抗中共,同樣是錯誤的戰略,澳大利亞需要發展一套全面處理與中共關係的策略,使本國能夠充份運用中國大陸經濟崛起所提供的機會,並能避免捲入西太平洋軍事衝突的危險。另美國國家亞洲研究局最新研究報告,"Canada’s Role in the Asia-Pacific Rebalance: Prospects for Cooperation”指出,美國決策者必須瞭解,加拿大加速與亞太地區互動,主要是為減少對美國經貿及能源市場依賴,因為加拿大有97%的石油與天然氣都出口到美國;但加拿大若強化與中國大陸經貿能源合作,將可能降低其支持美國亞太安全戰略的意願。
亞太地區主要國家對美「中」競合的局面,呈現五項態度趨勢:(一)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實力逐年成長,以及外匯存底的快速累積,在二○一四年底GDP將達到十兆美元,並擁有四兆美元外匯存底,同時中共的國防預算在近幾年,均呈現兩位數的成長,並將於二○一四年超過一千五佰億美元水準。美國朝野與亞太國家都瞭解到,中共在亞太地區的行為,不論是在區域安全和經濟發展上,都具有重大的影響力;(二)中國大陸崛起在亞太地區所造成的影響,仍然持續地在演變當中,尤其是美國有中東和阿富汗的僵局要收拾等狀況下,中共正好可以藉此機會提出「亞洲新安全觀」,倡議設立「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推動「亞太自由貿易區」等,以逐步建立其在亞太地區的領導地位;(三)目前大多數的亞太國家都希望,與中國大陸進行正面的建設性互動,並加強在經貿上的合作,但是卻不願意表現出「臣服」的態度,同時其對於中國大陸在文化上和政治上的威權主義,仍然不時顯露出相當程度的焦慮感,因此,多數亞太國家仍然希望美國能夠繼續留在亞洲,以有效平衡中共力量的擴張;(四)亞太國家對於美國與中共的互動關係,經常處於一種週期性的變動,而感到相當的困惑。現階段,亞太國家最不願面對的難題就是,當美國與中共爆發激烈的衝突時,亞太國家勢必要被迫選邊站,而這種狀況將造成亞太主要國家,無所適從的窘境,因此,多數亞太國家都希望美國與中共之間,能夠維持穩定一致,而且可以預測的互動關係,使亞太國家的經濟發展、軍事安全,以及外交政策等,都能夠在一個穩定的架構內推動;(五)中國大陸的崛起在亞太地區所造成的複雜情緒與焦慮感,正好能夠為美國在亞太地區所推展的「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議」(TPP)、綠色經濟成長(Green Growth),以及「海空整體作戰」的軍事安全合作計劃等,創造有利的促進效果。因為,中國大陸的快速發展與勢力擴張,讓亞太地區的主要國家想到,如何牽制其影響力過度膨脹的必要性,並希望美國發揮積極作用,成為維護亞太地區軍事安全的保證者,以及促進經貿互惠和綠色經濟成長的重要夥伴。
如果在未來的十年間,中國大陸的綜合實力越來越強,而美國的綜合國力逐漸衰退,則中國大陸在亞太地區成為,擁有主導地位國家的可能性將大幅上升;反之,如果中國大陸在面臨各項發展的結構性瓶頸,卻無法有效地克服難關,但美國則能夠從經濟衰退的困局中脫身,並進一步提升其在軍事、科技等優勢地位。在此消長變化過程中,美國重新恢復其在亞太地區主導地位的可能性也將大幅增加。
目前加拿大的哈珀政府正面臨「戰略猶豫」浮現的新考驗,同時也在密切關注五項重要指標的變化,做為選擇今後「親美」、「親中」,或維持平衡政策路線的參考依據,其中包括:(一)美國在亞太地區處理與中共互動關係的政策立場與具體作為;(二)在財政困境與刪減預算雙重壓力下,美國如何繼續維持其在亞太地區的軍事能量與相對優勢地位;(三)美國如何面對處理加「中」政經軍事,以及能源投資互動愈趨頻密的新形勢;(四)美國如何發展與亞太國家間多邊自由貿易關係;(五)美國如何向亞太盟國保證,美國一方面能夠制衡中共勢力的擴張,同時也能夠保持與中共的建設性合作關係,並避免與中共發生破壞性的對抗,導致亞太地區被迫捲入美「中」衝突的大災難。
中國大陸在未來二十年間,將逐漸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與軍事大國。這種趨勢已經引發哈珀政府的焦慮感和戰略猶豫,並且促使其認真的思考,如何在美「中」競合互動格局中,靈活地找到最有利的戰略位置。
三、哈珀政府對「中國公司」安全顧慮升高
中國大陸企業近年來積極執行「走出去」政策,其中,三大國有石油公司在加拿大展開併購能源公司行動,金額累積超過200億美元;另「中國國家電網」已成功收購澳洲的能源企業,而大陸電子商業京東、阿里巴巴,以及吉利汽車等,更將眼光瞄準包括美國、加拿大、巴西在內的海外市場,明確展現「中國公司」加速國際化腳步的規劃佈局。不過,大陸企業在海外市場的快速擴張,已經引起美加政府的注意與擔憂。《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2012年在美國實施併購的外資企業中,受到美國政府進行安全審查最多的,正是「中國公司」;同時,加拿大的哈珀政府也面臨這種安全顧慮升高的壓力,並已為國會批准「中加投資保護協定」增添變數。
二○一一年五月四日,美中情局外圍機構「亞洲協會」(The Asia Society)與華府智庫「威爾森國際學者研究中心」(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聯合發表一份題為"Maximizing Benefits fromChinese Investment in the U.S."的研究報告;在此之前,二○一一年三月下旬,美國華府重要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中國研究中心」(John L. Thornton China Center at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發表一份題為"Inside China, Inc: China Development Bank’s Cross-Border Energy Deals"的研究報告。這兩份文件針對中共當局如何運用「中國開發銀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為策略工具,積極與世界各國建立"貸款換資源"的合作關係,確保中國大陸經濟持續發展所需要的能源與原物料供應,能夠不虞匱乏;同時,在「中」資企業擴展海外版圖時提供所需資金,以有利「中」資的策略性佈局行動。
這項由大陸國務院主導,運用大陸的跨國性國有能源公司及礦產公司,到國際市場展開併購或合作開發計劃,並由中國國家開發銀行提供貸款融資服務。美國的戰略圈主流意見認為,中共當局運用政府、國有企業,以及國有策略投資銀行所組成的「中國公司」,在全世界各地的投資、併購,以及合作開發資源的行動,將會快速增長,到二○二○年的海外投資總額將達到二兆美元;同時,中國大陸在北美洲、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以及中亞等地區的投資擴展快速,不但推動當地經濟發展,也提升了中共在當地的影響力。
大陸商務部發佈《2012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指出,中國大陸2012年對外投資金額達878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三大對外投資國。美中情局外圍機構亞洲協會(Asia Society)認為,如果中國大陸遵循其他新興經濟體的發展模式,截至2020年,中國大陸在世界範圍的直接投資(FDI),會超過二兆美元,其中有可觀的部份會流入美國與加拿大,因為「中」方投資者認為相對於投資中東、北非或中亞地區,北美洲國家政治社會穩定,法治健全,雖然投資成本較高,但資金與人員的安全性卻較有保障。
不過,近年來大陸國有企業前往美國投資或併購的案例多半不順利,包括中海油、華為、三一集團等,都曾被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理由,否決了投資併購案,也數度讓美國與大陸的經貿摩擦陷入緊張局面。2014年7月15日,美國哥倫比亞特區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判決大陸三一重工集團子公司羅爾斯,控告歐巴馬政府越權阻止收購美國風電廠案勝訴,創下陸企在美國告贏歐巴馬政府的首例,預計將有利於陸企在美國的併購案。現階段,美國政府對「中」資的顧慮,其主要因素包括:第一,中國大陸的GDP可能會在十年內超過美國,並直接衝擊美國的優越感與商業規範;其次,中國大陸不是美國的盟友,而中共軍事現代化的戰略意圖仍不明確;第三,中共政府對企業干預程度深,讓企業可能為政治動機服務;第四,中共繼續對伊朗及北韓輸出敏感技術,威脅美國安全;最後,根據聯邦調查局表明,中共對美國有高度間諜威脅行為。然而,中國大陸擁有高達4兆美元的外匯實力,已購買1.6兆美元的美債和美國上市公司股票,而美國經濟體對創造就業機會的需求,將無法再抗拒「中」資企業來美投資併購的經濟外溢效果,確實讓華府對「中」資既期待又顧慮。
由於加拿大與美國有最密切的經貿軍事合作關係。美加兩國間簽有「北美自由貿易協定」,2013年總貿易額超過5,500億美元,每天有300,000人次跨越美加邊界,而且美加兩國同為北約(NATO)盟國,兩國軍隊共同接受北美太空防衛指揮部(NORAD)指揮。因此,加拿大在面對「中」資企業來加國投資併購,也與美國同樣顯露複雜情結。
兩位西班牙記者在「中國悄悄佔領全世界」的調查報導指出,「中國公司」占領全球所採取的行動,包括:源源不絕的現金供給、左右大局的外交手段、大批勤勞的企業家、佔絕對優勢的中國大陸製造產品,在國家資本主義推波助瀾之下,導致他國愈來愈難跟「中」資企業競爭。大陸方面亦開始運用直接投資美國與加拿大公司,甚至取得經營權的方式,進一步保障技術與原料來源,並直接挑戰美加政府的技術出口管制措施。根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2013年世界智慧財產權指標》報告,2012年中國大陸發明專利申請量占世界總量的27.8%,超過美國的23.1%,位居世界第一,顯示技術發明、技術創新已成為中國大陸經濟發展主要驅動力,並為「中」資企業在美國與加拿大市場添加競爭力。
中國大陸為維持其經濟持續成長,勢必要能夠確保其能源及原物料的供應源穩定,並積極開拓「中國創造」產品的國際市場,以及與時俱進的創新技術以保持領先優勢。目前,大陸跨國企業的發展策略,已經朝向國際投資併購與合作開發的軌道邁進,而其中的重要措施包括:(一)運用世貿組織(WTO)架構,促進中國大陸的經貿體系,與世界經貿市場規範接軌;(二)有效發揮經貿與金融實力,逐漸在國際政治經濟舞台上,展現區域性的影響力;(三)透過對區域政經軍心影響力,積極在重點地區,厚植能源和原物料的穩定供應來源;(四)運用跨國併購策略培養技術、人才與市場;(五)發揮經濟規模優勢,從價格接受者轉變為價格制定者,並積極建立產業規格標準主導地位。
中共當局運用政府機構、國有企業,以及國有策略投資銀行所組成的「中國公司」(China Inc.),在美國與加拿大的投資、併購,以及合作開發資源行動,將會快速增長。如果美國與加拿大能維持健康財政結構,並提升GDP增長能量,那麼「中國公司」在美加投資,將會促進美加兩國的消費力、就業水準與政府稅收。不過,美加兩國對於「中國公司」積極擴張企業版圖,獲取美加兩國的高科技能量與市場,並進一步主導產業規格與標準等關鍵性措施,明顯地採取高度的防範策略。換言之,加拿大哈珀政府在美「中」戰略互疑加劇的大格局下,恐不會輕易地讓「中國公司」,在加拿大市場攻城略地。2014年3月下旬,加國政府宣佈新修訂的投資移民條件,規定投資金額從原來的800,000加幣,增加到1,600,000加幣,並將從2015年開始實施新規定,要求投資移民成為公民者,必須保持正常的出入境記錄,否則將取消公民資格。這項新規定正反映出哈珀政府應對「中國公司」安全顧慮升高的態度。
四、我國應對加「中」政經發展策略建議
2014年7月8日,馬總統接見加拿大國會議員訪華團表示,近兩年來,台灣與加拿大雙邊貿易額每年約40億加幣;2013年我國為加拿大在亞洲第四大及全球第14大貿易夥伴,而加拿大也是我國留學生第5大目的國;在科技領域方面,除了捷運文湖線採用加拿大龐巴迪公司所設計的系統,並在農業及食品科學等領域有許多合作計劃。同時,馬總統也提到,加拿大是「八大工業國組織」(G8)、「二十國組織」(G20)成員之一,也是《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會員國,因此希望加國政府能支持我國參加TPP的談判,並成為會員國;此外,馬總統希望兩國能持續洽簽《避免雙重課稅協議》(ADTA)及《投資保障協定》(FIPA),讓兩國人民共同受惠。
加拿大的哈珀政府雖然積極推動加「中」經貿能源合作,並達到每年730億美元貿易額,同時在能源合作領域也有突破性進展。但是,在美「中」戰略競逐升溫,雙方互疑程度加劇的亞太新形勢下,加「中」政經互動與能源軍事等合作,都將會受到美加長期而緊密合作結構制約。目前,哈珀政府內部已經出現「親中」、「親美」,或「平衡策略」等路線競爭。我國如何在美「中」加競合互動過程中,靈活地找到最有利的戰略位置,將是國安外交經貿新課題。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