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近年來兩岸交流的成果相當可觀。今年經貿往來預計在1200億美元以上,其中台灣對大陸出超約250億美元;目前大陸飛台航點已擴及61個城市,每周890班次,全年載運量近1000萬人次,而黃金路線仍一位難求;大陸觀光客遊台熱度不減,每年為台灣帶來3000多億台幣的觀光收益;開放陸生就學才4年,已有8萬多人來台進修,台灣青年赴大陸念書、就業的也絡繹於途;就連前陣子曾引起反彈聲浪的新型卡式台胞證,迄今使用者也達到23萬人。
數字會說話,反對黨人士不會不明瞭現階段兩岸互動的重要性,仍兀自高舉反中大旗,動輒口誅筆伐者,無非是藉著擴散本土意識以蓄積政治能量罷了;令人不解的是,台灣民眾一邊樂享兩岸交流的果實,一邊卻似沉溺在反中浪潮裡隨波逐流,還不時應聲附和。不久前,一位年輕藝人為大陸產品代言,竟招致「不愛台灣」的罵名;日昨的馬習會亦復如是,外界一致認定這次歷史性會晤對海峽和平具有重大意義,反而在自己家中遭受嚴厲批判。難道說,「愛台灣」就非得「反中國」嗎?
台灣人對大陸有所反感,不外乎以下原由。第一,國共內戰留下的血淚傷痕,但隨著老成凋零,往日的恩怨情仇早已走入歷史。第二,兩岸分隔一甲子形成的差異,例如台灣力行民主法治,走資本主義路線,而大陸實施中央極權,屬社會主義制度,惟二者之間的落差經過大陸改革開放與兩地人民往來已逐步縮小。第三,兩岸主權重疊產生的爭端,因而時釀外交紛擾,或觸發武力威嚇,難免造成台灣民眾的憂患意識,不過,衡諸近幾年來北京的惠台措施以及對兩岸和平發展路線的堅持,雙方有我無你的「零和關係」正漸漸被「共存雙贏」的模式所取代。
如此說來,本屬多元開放社會的台灣,為何對同文同種的中國大陸抱持如此偏激的敵意?可想而知,係出自於政治權謀與偏見。反中人士慣常的說法是,台灣即使能從兩岸復合中獲利,但也容易形成對大陸市場的嚴重依存度,一旦雙方關係破裂,將陷入泥淖之中進退維谷。此一論述的謬誤在於它的真實性係建立在「雙方關係破裂」或回復對抗的假設之上,而那種倒退的情勢豈不正是反中運動最可能造成的後果!如果台灣每一任執政者都堅守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不倡導台獨,不蓄意挑釁,北京何須撕裂這份難得的和睦關係而大動干戈?再從現實面來說,值此舉世向東方大國示好之際,我們未來可能的國家領導人卻執意與之為敵,全然不計台灣的安危休咎,又怎能讓選民放心委以重託?
我認為,所有真心「愛台灣」的人,此刻更該專注於如何促進台灣的安定、繁榮和進步,而非逢中必反,無端興波,再陷全民於險境。
(本文已刊登於2015.11.10中國時報第13版時論廣場《上海看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