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回到一年前,105年的八、九月雨災不斷,加上莫蘭蒂、梅姬等颱風接踵而來,肆虐了蕉園、蕉樹,損害嚴重,香蕉產量大幅減少,香蕉價格跟著飆漲,今年年初香蕉價格更是一斤破百,農民見到香蕉價格大好,於是大幅種植香蕉。到了今年年中,香蕉的生長已漸趨成熟,價格快速回落,不僅如此,因市場消費無法吸收過多的產量(台灣香蕉內需每年28萬公噸,今年生產35萬公噸),再加上今年是個豐年,風災、雨災少,水果盛產,於是就造成當前香蕉價格崩盤的結果。
過去,台灣香蕉出口經常搭配契作方式,價格與數量較為穩定,每年絕大部分都是銷往日本,不過,銷日的數量卻是逐年減少,根據農委會農業統計資料,92年前每年出口日本數量都至少超過2萬噸,之後急遽減少,97年後每年只剩8~9千噸,今年截至9月底止僅僅只有925噸,是一項嚴重的警訊。另外,在中國大陸方面,99、100年全年出口量分別是1,636噸、1,734噸,然而也是曇花一現罷了,101年後出口驟減,去年及前年則因風災,出口極少。
台灣香蕉品質極佳,出口具有競爭力,然種種因素影響,如天災頻繁、行銷策略失當、契作合約經常在變,導致出口市場快速流失,再加上兩岸關係陷入僵局,農產品出口到中國大陸卡關,坐失了鄰近的龐大市場優勢。香蕉出口的問題,在歉收時不會有感覺,但在豐收時問題就大了,現在就是。
為了安撫農民,民意代表辦了香蕉的促銷大會,政府官員更是大大的加碼捧場,農委會緊急啟動產銷監控與管理機制,宣示政府對蕉農的重視,但真的是這樣嗎?香蕉產量過剩問題早在今年年中已出現警訊,亦有多位專家學者提出警告,但是政府似乎聽不到,官員的盤算似乎是在期待今年颱風會跟往年一樣,大肆破壞蕉樹、蕉園,讓香蕉產量減少,所以也就不用去管香蕉產銷問題。
香蕉產銷問題一直在循環發生,不是太多就是太少,儘管政府官員再怎麼跟民眾推銷、國軍再怎麼努力吃香蕉,畢竟效果還是有限,「亡羊補牢,為時已晚」,為何不能好好檢討當前的產銷方式?香蕉生產的供給是可以管控的,在農民大量復耕時就應該道德勸說,勿因價格好而急於求利,生產過程亦應隨時掌握,配合時節來調節產量;而香蕉的消費需求更要檢討,應隨著出口市場的變化,穩住舊有市場、開發新市場,或者是政府帶頭來契作生產,才能維持產量與價格的穩定。
其實不只香蕉產銷失衡,近年來農產品的價格有劇烈波動的趨勢,這是政府應負起的責任,不能每次都怪天災、都怪菜蟲、都怪鄰近國家不買單,當思考如何調控生產、預防災害、提升品質、開拓多元行銷管道,來避免價格波動對民眾、對農民造成傷害,否則,就會一直不斷的在電視媒體上,看到政府官員與民意代表努力的吃三牲四果,努力的加碼買進,國軍弟兄就多擔待了。
(本文刊登於2017年10月25日風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