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Guerito https://www.flickr.com/photos/guerito/11052691/)
目前
台灣的整體狀況,無論是環境、經濟、還是財政,都是有史以來最嚴峻的時候。因為溫室效應,讓莫拉克颱風用大雨重創台灣。國際金融風暴,讓台灣消費不振,造成經濟的負成長。政府採用財政手段來挽救經濟,使得台灣國債暴漲。除此之外,更要面對能源危機,國際油價飆漲。此時面臨困境,綠色稅制的推動,應當更為積極。
99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將要舉債新台幣4660億元,創下歷年新高,加上八八水災重建的特別預算,政府還要舉債1000億元,政府財政之困窘可見一斑。針對台灣政府舉債暴增,標準普爾(S&P)甚至準備調降台灣的債信評等。如果台灣以目前的稅制來因應,將走上破產之路。綠色稅制的推動,可以兼顧環境與財政,是政府改革稅制的積極作為。
馬總統在競選時,曾於白皮書主張節能減碳及發展替代能源,將致力於2020年時,讓台灣的碳排放回到2008年水準,2025年,將全國的碳排放,降至2000年的標準。但事實上這樣的政策目標,卻遠低於世界各國的標準。在歐盟預定2020年較1990年減排放20%;日本到2020年為止,所排放的量與2005年相比,將減少15%,和1990年相比,目標更訂為減少8%;在
美國方面,今年眾議院通過法案中,減碳目標是在2020年時比2005年減碳17%。
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自1990年到2006年,就已上升133%,平均每年成長5.4%,比台灣的
經濟成長率還要高,約佔全球1%。2006年全國總排放量,約佔全球第23位;台灣人均排放量則達13.9公噸,是世界人均碳排4.48公噸的3倍。未來若國際組織要求台灣達到溫室氣體減量的標準,則台灣會面臨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要大幅降低排放量,將會帶來相當大的衝擊。
除此之外,台灣的油、電價格過於低廉,也是造成台灣產生過量二氧化碳的原因之一。偏低的能源價格不利節能技術的採用及購買節能產品,進而影響能源的使用效率及溫室氣體的減量。政府也可考量將汽燃稅改成能源稅,徹底落實使用者付費的概念。依過去的經驗,國人容易受到價格變動而改變其消費習慣,例如去年油價曾漲到每公升35元的時候,讓許多消費者寧可不開車,改搭大眾運輸工具。油價的合理調漲,確實能引導民眾從事減碳的活動。
減碳採取租稅的手段,配套措施是重要的關鍵,將影響所得分配和社會福利效果。節能減碳與經濟發展與社會福利都應當均衡發展。政府在推動綠色稅制,可做選擇性的回饋,回饋給受影響的產業,而不去回饋給個人。如此才能促進經濟體轉型,進而提高產業和國家
競爭力,並與國際潮流同步接軌。
至於非租稅的手段,可加入碳權的交易。交易碳權是京都議定書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排減,以國際公法作為依據的溫室氣體排減量交易。其目的在控制所有簽署國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以達到降低二氧化碳。交易的方法,是透過二氧化碳排放少的地區,賣給二氧化碳排放量高的地區,使該地區的排放額度提高。在總量管制下,透過交易來分配排放量。
透過綠色稅制的推行,強調使用者付費、外部成本內部化,個人和廠商的消費和生產行為將會有所因應調整,加上設立良好的配套措施,是可以達到所得分配和社會福利的效果。在國家處境困頓的情況下,綠色稅制是可以積極來推動的,改變台灣的消費及生產模式,做出愛護地球的積極貢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
(本文刊載於2009年9月29日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