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二件新聞事件頗受關注,一為金管會周邊單位的肥貓問題;另一個則是前立委王雪峰流落到從事資源回收維生。二者表面上沒有任何關連性,實際上卻都凸顯出台灣政治人物卸任後的去路問題。
我國的政治人物幾乎都只會從事政治活動,而欠缺除政治以外的一技之長,卸任後若未安排其去路,下台或選舉失利後形同失業。即使如王雪峰有高學歷及高知名度,由於欠缺專業知識或實務經驗,除了國會助理或辦公室主任,也不容易找到合適的工作。也難怪有立委說,卸任立委境遇比王更慘的還有一拖拉庫。
因此,傳統上執政黨都會為下台的政務官或是同黨籍的民意代表安排出路,找不到適合的官位或黨職,就安插到國營事業或國家控制的財團法人擔任要職。惟這些酬庸性質的董事長、總經理們多屬政治性任命,不乏完全欠缺對該機構專業知識之流,自然對相關機構的貢獻相當有限,難怪國營事業機構永遠缺乏競爭力。故輿論對坐領高薪尸位素餐的卸任政治人物的批評,從未中斷過。
例如:前行政院秘書長葉國興,在黨主席游錫堃角逐黨內總統失利後,就轉任台糖擔任董事長;前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何美玥和前中鋼董事長林文淵兩人則出任高雄銀行獨立董事;前財政部長何志欽除了回台大經濟系任教之外,也受邀擔任兆豐金控獨立董事;前經建會主委陳博志轉任台灣智庫董事長;高雄市前議長黃啟川出任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董事長;資策會董事長陳瑞隆也曾任經濟部長。未連任的立委出路通常欠佳,蔡其昌、林濁水和李文忠等人,擔任名嘴收入還不錯;報載前立委蔡其昌、魏明谷、林重謨等人,至今還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還有立委看到王雪峰的境遇後,竟然大言不慚的提出比照公務員退休領退休金的待遇,要求立法委員卸任後,也應該領退職金。這完全是倒果為因的說法,立委落選後找不工作,完全是自己沒有一技之長所致,即使未擔任立委前也沒人要聘用他們,而非因為擔任立委導致他成為無業遊民。台灣多數的立委任職期間,終日應酬,立法品質與效率低落,使得我國諸多重大政策因而擱置,國人不追究其責任要回鉅額的薪資就不錯了,還敢厚顏自肥,聞者莫不嘆息。請他們看看外國政治人物是怎麼做的:
反觀,國外的政治人物多來自各界的菁英,如商界人士、會計師、律師或是知名的學者,本身多具備專業技能。從政時即能利用豐富的實務經驗、專業素養或學術能力,充分發揮所長,與時俱進,引進企業化的概念,帶動創新思維,針對問題切中要害。卸任後通常成為企業高薪爭取的對象,能迅速轉換跑道,紛紛轉戰企業界、學術界或是投身公益活動,鮮少有面臨失業的問題。例如:美國前國務卿萊斯就回到史丹佛大學任教;前副總統高爾則致力於環球氣候變化與環境保護,並因而獲得2007年度諾貝爾和平獎;前紐約市長的朱利安尼卸任後,繼續發揮任職市長前的法律與企業經營專長,進而開拓事業第二春。
另外,我國政治人物下台後即使到學校教書,也多是屬於掛名性質,僅仰賴其過去的政治光環來授課,幾乎不做研究,對學術界與學生的貢獻十分有限。講學充其量僅是其副業而已,增加一個好聽的頭銜罷了。校外的活動(如參加政論節目錄影、對外演講或是擔任董監事)才是其主業。
然而,在歐美等國卻恰好相反,許多政治人物卸任後,充分利用理論與實務合流的經驗,除傳授相當實務的知識外,還積極從事學術研究,再創學術顛峰。季辛吉便是最好的例子,從政前為哈佛大學的知名教授,在福特政府國務卿卸任後,返回哈佛仍積極投入研究,著名的《大外交》等書就是在當時完成的。
由此看來,我們應重新檢視過去相當倚重的政治人物,他們似乎已經完全與社會脫節,毫無自我謀生能力,尤其是民意代表,剝離我們所賦予的權力後,除了出一張嘴外,耍耍嘴皮子外,還能為社會貢獻什麼?
(本文刊載於2009年5月5日中央日報智庫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