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預期:「十二五期間肯定會超過美國,占全球20%以上的份額,成為全球第一製造大國。」此研究結果顯示未來5年大陸產業在全球市場上將有更大的影響力,而中國在全球經濟的地位提升,對全球政經格局之影響,尤其值得關注。
發言權將大幅提高
事實上,在「十一五」時期,大陸除了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衝擊之外,國際地位穩步提高,國際影響力持續擴大。其中,中國GDP占世界的比重,從2005年的5%提高到2010年的9.5%,經濟總量從世界第5位躍居至第2位;貨物出口額從世界第3位躍居至第1位;外商直接投資從世界第4位躍居至第2位,並被視為推動世界經濟復甦的重要力量。
雖然十二五規畫設定的平均經濟增長目標為7%,稍低於「十一五」的7.5%,但是由於未來世界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國際市場震盪頻繁,主要貨幣匯率大幅波動,全球主要股市劇烈動盪,原油、銅、鐵礦石等能源原材料價格高位震盪等風險,未來5年中國在全球經濟的地位可能更將大幅上升。
特別是十二五規畫推動「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將「深化國際能源資源開發和加工互利合作。支援在境外開展技術研發投資合作,鼓勵製造業優勢企業有效對外投資,創建國際化行銷網路和知名品牌」等策略,將提升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的地位。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即預期:「未來5年中國企業的規模會持續擴大,進入《財富》500強的榜單有可能從2010年的54家發展到100家。」
同時,十二五規畫第53章「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合作」,意味著大陸將藉由「積極開展多邊合作」和「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等戰略,提高在全球議題和區域整合上的發言權。
參與多邊體系合作
就「多邊體系」而言,積極參與20國集團、推動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等全球經濟治理機制合作,將是其重點。對此,十二五規畫將「推進人民幣資本項下可兌換」列為推動工作,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提出「擴大人民幣在跨境貿易和投資中的使用」,這意味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在「十二五」期間的將有加速推進之趨勢,其結果除將使人民幣逐漸成為全球儲備貨幣之外,大陸在20國集團和國際貨幣基金等組織之發言權與影響力將持續擴大。
另外,在聯合國全球氣候變化談判中,由於美國和歐洲向來以中國「減排不透明」為由,要求對中國的整體減排行動實行「三可」認證,即要求節能減排結果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使大陸處於被動地位。如今十二五規畫提出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1.4%,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6%和17%等「約束性指標」,若能落實將有利於實現其對國際的承諾,對全球減排之推動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
最後,就「區域合作」而言,除了加強與主要貿易夥伴發展自由貿易區之外,十二五規畫強調「利用亞太經合組織等各類國際區域和次區域合作機制」,未來5年大陸除了積極主導「東協加三」、「東協加六」以及「東亞共同體」之發展外,也會積極參與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之討論,以掌握地緣戰略的主動權。
(作者為師大國際事務與全球戰略研究所兼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