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
台灣教育的公平性一直很受到重視,也相信教育是偏鄉子弟脫離貧窮、往上流社會移動的有效途徑。政府從實施九年國民教育,重視教育機會均等,推行改進國民教育六年計劃、五年計畫、教育優先區等措施,確實對於偏鄉教育的基礎建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雖然現在政府對於偏鄉教育投入的單位平均學生教育資源依然比都市多一點五到兩倍甚至更多,但事實上城鄉教育水準差距依然甚大。根據教育部統計,全國三三八二所小學,有三分之一的小學學生數少於一百人。再依國家教育教育院的統計,國中基測成績滿分是三百分,二零零六年時百分之五十七的台東學生低於一百分,平均落後全國常模一點五個年級。顯示傳統教育經費的補助方式,對於偏鄉教育的改善和提升,已經產生邊際效益遞減的現象。未來要改善偏鄉教育的困境,必須深入分析偏鄉教育的問題,整合社區特性、家庭經濟因素、提升學習動機、創新教育思維、鬆綁教育法規、善用數位科技和增加城鄉校際互動交流等。二○一四年公布實驗教育三法之《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可以讓學校實踐特定教育理念,就學校制度、行政運作、組織型態、設備設施、校長資格與產生方式、教職員工資格與進用方式、課程教學、學生入學、學習成就評量、學生事務及輔導、社區及家長參與等事項,進行整合性實驗之教育,就是偏鄉教育翻轉的可行出路之一。
首先,要強調垂直公平(Vertical Equity),依偏鄉的不同特性,給予不同的待遇,也就是差別特性差別待遇(Unequal Treatment of Unequal)。目的在於使偏鄉的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相等潛力的發展或充分發展潛力,確保不會因位處偏鄉而受到影響。
其次,善用科技翻轉學習,台灣有非常成熟的科技網路和最普遍、最廣泛的網路覆蓋率,所以如果偏鄉教育能夠更加緊密地與高科技產業結合,善用網路科技和數位學習平台來進行學生學習變革,會使得偏鄉教育更能翻轉成功。Moodle、Adoble、FB、LINE、電子書包等,透過線上互動學習,匯流數位資訊材料,創造師生零空間、零距離,且更熱切地互動式學習方式。逐步引發學生的主動學習,藉由網路搜尋資料,發現問題和回答問題,改變學習沉悶的現象。像最近政大IMPCT團隊運用網路募資教育投資平台,解決偏鄉貧困幼教問題,獲得
美國霍特獎,就是科技翻轉教育最佳案例。
第三,儘早的實施補救學,愈早的協助偏鄉弱勢學生課業輔導,則翻轉偏鄉教育愈有可能成功。教育部針對中低收入戶或學習成績低落的學生推動補救教學,師資八成由現任老師擔任,另二成由退休、代業老師或大學生擔任,至今已有十六萬名中小學學生參加,其中六成有進步,但成效仍舊不夠大。如果有更多民間基金會的投入,如永齡希望小學、為台灣而教(TFT)、願景工程就鼓勵大量的人才投入偏鄉教學工作,在偏鄉招募具有教學熱誠的大學生擔任課輔老師,協助進行以英文、數學補救教學位主的課後輔導工作,對於偏鄉吃緊的師資人力來說,助益很大。台灣有無數的非營利組織(NGO)與公益、志工團體,是活力台灣新興的社會力量,若能投入提升偏鄉的學習成效,不論是補救教學、夜光天使、藝術下鄉、巡迴書庫等活動,都能讓偏鄉教育看到希望。
最後,研究訂定偏鄉教育法,綜觀多年來政府與學校非常努力於偏遠地區教育補助和教育措施,可是依現行教育政策與制度,卻仍一直無法有效解決偏鄉教育的問題。或許可以思考從法制面、結構性的解決偏鄉教育問題。日本在一九五四年公布《偏鄉教育振興法》,澳洲也以人權為中心,基於偏鄉教育的特殊性,以特殊性待遇對待特殊地區,採用不同於一般地區或都市地區的教育措施,制定專屬的偏鄉教育法。
總之,翻轉偏鄉教育是縮小
貧富差距和促進「公平」社會的有效途徑,過去政府已經投入許多努力。未來更應繼續關注資源和經費的有「效率」運用,賦於學校辦學更多的實驗「自由」,秉持永不放棄與愛的信念,持續努力的改善偏鄉教育。
〈已刊登於10.2台灣時報╱第5版╱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