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兩岸財金人士最熱門議題就是「滬港通」,最快在10月通車,一旦政策如期推動,上海證券交易所和香港聯合交易所將實現股票市場聯通。
台灣業者看到潛在商機,也躍躍欲試,金管會8月底宣布研擬股市台滬港通的政策。然而,鑑於金融監管制度的差異,及未來可能衍生的問題,我們建議台灣應該搭的是滬港通順風車,不是早班車,因服貿而卡關的金融業務開放,才是當前應該爭取的方向。
滬港通後,上海香港兩地投資者通過當地證券公司(或經紀商),即可買賣雙方交易所上市股票。可以預期,未來港交所與上交所可聯手開拓「國際板」,或甚進一步結盟整併,以成交量來看,將成亞洲第一大、全球第三大股票交易中心。
對於大陸來說,透過國外投資人與多元化資金,能改善當地證券市場體質。熱絡的股票市場,除能引導資金從房地產或地下金融進入股市,又可藉此引導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對於經濟發展有莫大幫助。大企業從銀行轉為資本市場融資,空出的資金可能澤及中小企業,發達民營企業,幫助破除國進民退的現況。
然而多年來重重限制的大陸金融市場及外匯管制,可能被港滬通一舉打通。大陸公民只能買A股跟外資只能買B股的限制都將打破。未來全球資金都可以借道香港,錢進大陸。大陸資金也可能取道香港外逃全世界。面對可能引發資金自由移動的種種問題,大陸當局必須審慎面對。
其實大陸過去也思考過如何利用香港成熟資本市場,改善大陸股市及增加投資機會。2007年8月天津試點推出「港股直通車」;2011年起,在港的中資證券業協會及大陸相關部門都提出了合格境內個人投資者(QDII2)500億美元計畫。然而迄今,市場依然沒有前行。此次滬港通看來會被綠燈放行,但政策搖擺的前車之鑑,顯示從中長期來看,大陸資本、外匯的管制政策將面臨嚴重挑戰,官方的監管如何進行及放寬,值得觀察。
目前滬港通也還有很多待解決的問題,除了監管、法律等順應的問題,稽徵、稅賦費用、交易技術面也都還有難題。兩地證券市場交易與交割時間差異等,都須耗費時間進行整合。交易面臨計價貨幣不同的匯率轉換,也需主管機關彼此調處。最根本的稅賦費用問題,其影響所得計算的投資報酬是未來發展的關鍵。
兩岸三地證券市場互通互聯,必會讓金融市場產生巨大效益,然而台灣應如何切入?目前專家提出的「台滬港通」新渠道,允許本國專業投資人,可以藉由證券商的複委託機制,搭上滬港通的雙向直達車。複委託機制的使用只是單向投資陸股,與滬港通雙向互通機制,存在本質上差異。未來是否能發展成為雙向互通,香港或大陸資金可前進台股,或許才是焦點所在。
此次滬港通政策,外界認為其中重要目的,在拉抬大陸證券市場。因為過去改革開放30年,但資本市場的進展遠不如經濟的發展。最近又面臨
美國在金融海嘯後,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即將退場完畢,美國升息機會大增。未來在大陸的外資能否持續?或是造成資金外流、引發波動風險浮現,甚至造成金融風暴,值得關注。
為此,我們認為滬港通在發展之初,制度、政策疑慮尚多。雖有立即可見利益,但也難免存在潛藏風險。台灣不需搭早班車,而是在發展相對穩定後,才進入搭順風車。
目前當務之急,應是積極進行《
服貿協議》之下的各項金融業務工作,以協助我金融業者開拓大陸市場。例如保險業者在陸方積極支持下經營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業務;銀行業者在大陸設立村鎮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服務對象包括從第三地投資的台商;台資證券公司的合資持股比例放寬及定點的全資全照業務等;另外大陸銀行業的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來台投資、我們以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投資大陸等,這些都是垂手可得的商機。
鑑於《服貿協議》在立法院的延宕,我們應在國內形成共識,全力支持金管會利用年底兩岸金融三會召開機會,向陸方爭取金融與《服貿協議》脫鉤,以利國家經濟的發展。
(本文刊載於2014年9月6日中國時報,原標題為「搶滬港通 不如服貿金融先脫鉤」)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