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全球金融風暴迄今餘波盪漾,加上主要國家經濟持續低迷,在國際情勢詭譎難測,以及景氣陰霾圍繞下,廠商對於未來投資採取較保守的態度,使得最近國內經濟預測機構不約而同下修未來
經濟成長幅度,如此不但顯示
台灣經濟在短期內恐將無法過度樂觀,而且更讓就業環境增加許多風險。
面對頗嚴苛的經濟環境之下,我們肯定政府近年除加強推動製造業升級外,特別重視服務業加值發展,藉以增加國內民眾就業機會。觀察過去20餘年國內服務業發展可以發現,其佔GDP之比重,從1986年的超過50%,逐年增加至目前的68%。在此若以服務業對於台灣經濟成長之貢獻超過製造業,擴大投資服務業將有助於增加就業機會,作為產業發展核心論述,則似乎未能真正掌握促進服務業發展所存在之意涵。
其實,目前國內服務業佔GDP之比重,與先進國家之結構相當,此意味著未來服務業比重難以更進一步提高。不過,服務業在發展上與製造業之發展模式有所不同,不但屬於多元多樣市場需求導向的產業型態,而且存在不易分割、鬆散異質、無形易逝之產業特性。也就是說,今後台灣服務業發展,並非追求服務業產值的大幅成長,而是在於內容之多元多樣創新加值。
然而,從近年政府推動服務業的發展政策加以檢視,其似乎擺脫不了製造業所考量的是否具有「出口」潛力。亦即將服務業之中,能夠創造更多外銷的出口型服務業視為「重要」焦點提供許多的資源,相對以內需為主的生活型服務業不受青睞難以獲致關懷之眼神。此一偏差政策思維,使得部分與提升「人性」、「文化」相關的服務業,始終無法改善其發展環境。
換句話說,未來我們在推動服務業發展思維上,除擴大鬆綁現行相關法令限制,以及加強投資公共基礎硬體建設外,更重要的則是,需要同時提升服務業質量並重兼俱的人力素質,藉以建立社會族群之和諧關係。例如:對個人的尊重、對社會之信任;對文化成果的共享、對人文素養之提升;對創造力與的誘發、對想像力之引導等,讓整體服務業朝向人性化、精緻化、特色化與品質化之發展,這些服務業範圍包括:社會、醫療、文化、環境生態等,以促進生活層面升級轉型、創新加值的服務。
先就社會、醫療服務需求而言,近年台灣在人口
少子化、高齡化發展趨勢衝擊下,社會型態、家庭結構產生急劇變化,孤、老、病、貧族群快速增加;相對卻又面對現行社會安全體系不夠完備、社工人力配置薄弱,加上長照設備極端不足、醫療資源分布不均,上述弱勢族群因較為不易充分獲致尊重與關懷,而使得人性、社會關係受到扭曲、摧殘,迫切需要政府增加投入社會工作服務人力,以發揮既有的傳統美德,進而促進社會更加和諧。
再從文化、環保服務需求來看,近年科技高度發展在提高我們生活享受的同時,卻也相對帶來資源浩劫,加上氣候極端變化所衍生之環境破壞,引發我們開始反思探索,如何保存祖聖先賢所遺留下來的傳統文化,以及維護既有自然資源,刻不容緩。亦即面對未來可能危機,迫切需要政府釋出部分資源與空間,提供頗熟悉與熱情的地方民間專業人力投入參與服務,其除協助保存地方文化外,對於維護綠化地方環境,更加有正面的價值。
很顯然地,未來台灣在推動服務業發展上,雖出口型服務業對於促進經濟成長、提高生產產值,具有重要貢獻,但其必須在國際市場上存在競爭優勢始能發展,其方向並非以服務國內民眾為目的。相對內需型服務業,其可以改善國內民眾生活品質與構築生存環境,充分提供所需要尚待取得之服務,其方向則是以服務國內民眾為目的。
因此,我們期待政府在持續落實「三業四化」增加投資台灣政策的同時,除重視出口型服務業發展外,別忘從「人性」、「文化」之角度出發,以前瞻、突破的思維加強推動生活型服務業發展,藉以增加婦女及中、高齡族群就業機會、提高所得,促進社會更加和諧、安全,進而構築良好社會品質。
(本文轉載於2015年7月8日工商時報A6版「政經八百」專家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