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多時的「自由經濟示範區」終於上路,象徵著台灣再度邁開了自由化的步伐,準備和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全球市場進行更通暢的往來,做更緊密的連結。從目前公布的方案看來,台灣官方有意對陸資做較大幅度的鬆綁,但是,過往經驗告訴我們,陸資來台總是會遭遇許多關關卡卡,如果這種防衛心理不去除,那麼,自由經濟示範區能否達到預期的經濟效益,是值得懷疑的。
從ECFA到《服務貿易協議》,我們看到一直有許多人對於開放兩岸經貿往來抱持反對態度,其中,有些是刻意的政治操作,毫無說理空間,但也有些是看法有盲點或者思考有誤差,需要做說明澄清。
首先,我們必須瞭解的是,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已經進入大國境界,採取的是大國思維,所以,各種經濟建設的規畫,包括產業發展的藍圖,是接軌全球,和世界打交道。台灣,只是中國大陸眾多打交道的對象之一,雖然具有一定分量,卻不是不可取代的。
台灣刻意排斥或限縮兩岸經貿往來的結果,大陸企業會找到自己的出路。或者,琵琶別抱,轉向韓日歐美,讓台灣繼續悶下去;或者,繞個彎子,以外資的身分進來,形成監管上的漏洞,造成統計上的誤差。台灣的固步自封,只是降低了本身在全球產業供應鏈上原先可以發揮的作用,讓機會白白流失。
其次,我們必須指出的是,從全球經貿體系的運作來看,連結中國大陸才能彰顯台灣的獨特價值。大陸未來10年維持平均7%以上的經濟成長率,仍然是許多觀察者認為可以達到的目標,這意味著未來10年中國GDP會增長將近40兆美元,這是全世界都不會放棄的大餅。
由於語言文化相通,地理距離鄰近,再加上眾多台商所積累的人脈關係和在地知識,台灣有機會成為世界進入大陸的跳板與大陸面向世界的門戶,但前提是兩岸的經貿往來要夠通暢。事實上,大陸可以扮演類似角色的地方並不少,大陸國務院已經核准上海成立「自由貿易試驗區」,天津、深圳和廈門等地也在爭取,台灣如果不把握機會,難免要重蹈當年高喊「亞太營運中心」,卻落得日益邊緣化的覆轍。
最後,我們必須強調的是,經濟邏輯不會因為政治考量而轉彎。在全球化的潮流下,生產要素是在全世界的平台上流動與組合,那兒能賺錢就往那兒去。兩岸之間的限制越多,在台灣做連結大陸的生意,成本一定越高,外商、陸商、大陸台商乃至於台灣本地企業投資台灣的意願必然越低。這個道理,做生意的人都懂,政治人物喊口號是改變不了的。
事實上,從1970年代外交困境顯現的時候開始,台灣一路靠著經濟的開放鬆綁和積極進取,在世界經濟版圖上站穩了腳跟,贏得了尊重,吸引了大陸的參考模仿。
在這個過程中,來到台灣的外資和台灣形成利益共同體,以經濟活動填補了我們的外交空白。如今,我們應該思考,能不能透過吸引大量陸資來台,建構兩岸之間互利雙贏的關係,把威脅轉化為機會,而不是畏畏縮縮地在一旁自艾自怨。
台灣的藍綠對立或許暫時無解,機會卻不等人,道理很清楚,打通兩岸才能彰顯台灣在全球經貿中的價值,至於政治人物有沒有良心,我們等著瞧!
(本文刊載於2013年8月16日旺報論壇)
(本文謹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