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金管會位於板橋車站大樓第18樓。)
金管會主委曾銘宗以打亞洲盃妙喻,希望金融業,包括銀行、證券、保險,趁這一波亞洲經濟發展時機,強力布局壯大,另一方面可加強服務廣大台商。但問題是如何做?
首先,銀行業絕對不能自滿。本國銀行業獲利雖屢創新高,但是與國際比,以ROE(股東權益報酬率)來看就沒那麼神。本國銀行最近三年ROE分別為八%、九%、十%,而亞洲前一百大銀行平均ROE則分別為十三%、十四%、十四%,顯示獲利能力仍有提升空間。
其次,整併是必須之路。例如,國內資產最高的台灣銀行,世界排名一六三名,在國際上實難與大銀行競爭。而整體銀行業存在規模偏低、市場零散、同質性過高、過度競爭問題,造成本國銀行獲利能力與資本適足率均相對偏低。
以市場市占率看,一%以下有十四家,僅七家銀行超逾五%。另從市場集中度來看,前三大銀行市占率廿五點二%,低於南韓卅九點八四%及美國四十二點三八%,更遠低於香港六十%、澳洲七十五點一二%,以及新加坡九十四點二五%。
另外,本國銀行業平均資本適足計算的Tier 1 Ratio近年來大致維持在九%左右,與歐美地區將近十三%之水準相較明顯偏低,亦不及亞洲地區銀行平均十一%之水準。因此,宜推動金融整併以提升競爭力及獲利能力。
第三,走出去需多管齊下。亞洲區各地發展不同,港、星開放、日本先進但保守、越南高通膨、泰國有龐大國際旅遊、菲律賓則有千萬海外菲勞的國際匯兌,緬甸、柬埔寨則剛起步…,各國管制也不同。
有些地方要用參股、設分行,有些地方要買子行,有些是直接設子行。策略上需要利用私募與併購,甚至需要官方雙邊會談來協助。
成功經驗也應參考,以新加坡星展銀行為例,一九九八年合併新加坡郵政儲蓄銀行,再陸續到香港、台灣進行併購,經過四次以上,才有現今規模。摸索成功範例,可減少過程的可能障礙。
最後,確信亞洲盃是正確選擇。了解自己實力,我們不可能全球布局,而是做亞洲的區域銀行。近年來亞洲市場為全球經濟成長主要動能,吸引全球金融業者及資金的關注,我國身處亞洲,有最好的比較利益。這一塊若好好耕耘,配上人民幣離岸中心商機,應可讓台灣金融業再次發光發熱,為經濟開創新猷。
(本文刊載於2014年2月21日聯合報)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