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翻拍自中視新聞,大陸推出惠台31項措施。)
大陸國台辦宣布《惠台31條》措施,又傳出國台辦將與港澳辦整併為「台港澳事務辦公室」,雖非官方消息,卻有蛛絲馬跡可循,成為
兩岸關係震撼彈。
此前
美國國會通過《
台灣旅行法》,要求行政部門開放包括總統在內的美台官員互訪,白宮可望簽署生效,引發北京強烈抗議。隨後,
川普總統宣布對進口鋼鋁課徵高關稅,全球貿易戰一旦開打,大陸出口將承受沉重的壓力,台灣業者人心惶惶。短短一周,中美台三邊關係接連發生三起結構性衝擊事件,後續發展與影響不容輕忽。
全球化時代,資金、技術與人才都往有利可圖地方跑,領先者磁吸力越來越強。華盛頓與北京都在積極營造有利可圖的投資環境,大陸製造業開放40年,內需服務業今年起也將大幅對外開放,川普於大規模減稅初步奏效後,隨即發動貿易戰,目的都在提升經濟磁吸力。北京推出超級惠台措施,更是極大化市場磁吸力的經濟大戰略,台灣將承受一定的壓力。
大陸《惠台31條》將有利台商在大陸的營運,企業發展獲利後匯回台灣,固然對台灣經濟有幫助,但也會造成人才與技術的流失,及
失業率攀升、本土廠商失去技術領先優勢、產業空洞化等後遺症。
蔡政府宣稱,《惠台31條》措施部分條文違反台灣法令,大陸應與台灣協商,不能單方面說了算。另一方面,《惠台31條》是規範性文件,並無法律位階效力,其落實涉及國務院多個部委,更需要中央與地方通力合作,北京當局將以何種方式落實,地方政府是否能夠確實配合,將是大陸政策執行力的考驗。
不過,主要壓力在台灣,蔡政府將面臨經濟永續成長與大陸市場磁吸力的拉扯壓力,一方面必須積極改善投資環境,吸引資金、人才與技術留在台灣;另方面還要與大陸當局協商談判,維持
兩岸交流秩序。但目前兩岸官方與半官方對話協商管道全面中斷,大陸若強勢推動《惠台31條》措施,跳過蔡政府直接與台灣人民互動,恐將衝擊兩岸結構現狀,對台灣經濟也可能產生致命衝擊。
美國會參議院通過的《台灣旅行法》,總統川普應會在10天內簽署生效。《台旅法》屬強制性法案,但使用文字不具強制性,讓行政部門擁有自行決定的彈性。美國國務院在該法案通過後表示,基於三個公報與《台灣關係法》的「一中政策」未變。大陸國台辦則警告蔡政府,「勿挾洋自重,否則只會引火燒身」。川普簽署《台灣旅行法》將凸顯中美在台灣問題上邁向複雜新形勢。台灣朝野政黨或可歡迎美國國會友台,但更需深思美中兩國若因此交惡,台灣將未蒙其利先受其害。美國會善意強化美台合作關係深化,卻可能成為川普牽制北京的工具,台灣淪為美國的棋子,
民進黨政府應冷靜以對,寵辱不驚。
民進黨全面執政後,北京愈來愈憂慮台灣走向獨立,決定對台灣採取更多強勢、片面作為,並希望蔡政府接受「一中」對話基礎。川普政府強調「美國優先」,推動「印太戰略」,看似對台灣有利,其實只對賣軍火有興趣,台灣若想緊抱美國,必須付出重大代價。更何況,美中台戰略利益比重懸殊,蔡政府對
台美關係不能有錯誤期待與誤判,川普只有「美國優先」原則,沒有「親台政策」,隨時可以跟北京進行對美國有利的交易。美國會通過《台旅法》對台灣表面上是禮物,但實質上卻暗藏壓力,蔡政府應防範台灣淪為大國博奕籌碼。至於北京當局若對《台旅法》過度反應,只會增加台灣人民對大陸的反感,讓美國坐收漁利。
中美台競合情勢複雜多變,蔡政府應掌握美中台綜合國力消長趨勢、川普對北京政策作為動向、美國處理「台灣問題」最新態度,及北京對台政策措施實質內涵,改變「擁美抗中」思維,與大陸相向而行,務實解決兩岸政治基礎問題,回歸「和中友美」平衡策略軌道,恢復兩岸和緩良性互動,才能避免兩岸因《惠台31條》攤牌。
蔡政府正面臨來自大陸與美國的雙重不確定性壓力,為管理好人才、資金與技術流向大陸的節奏、防範川普挑釁「一中原則」造成台海危機,以及美國發動全球貿易戰,蔡總統要改變舊思維。
(本文刊載於107.03.05 旺報D1版)